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北京又有新舉措。5月13日,記者獲悉《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正式發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行一體謀劃,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五方面,系統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北京模式”。
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全面記錄學生成長變化情況
鼓勵教師做學生的“大朋友”、每名學生至少參加1個興趣小組或社團、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要關注學生和身邊人的關系,完善同伴、師生、親子互動支持體系,明確學生成長檔案、同伴互助和師生互動機制、新型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六必訪”等具體舉措,打造學生健康成長的全方位支持環境。
北京市教委將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記錄學生身心發展、學業表現、興趣特長、成長歷程、師生互動、家校溝通等情況,讓家長、老師和學生本人都能更加直觀、立體地感受到成長變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建議,同時經過多年積累后形成全方位記錄學生自身成長經歷的專屬“回憶錄”。
還將試點設立“成長導師”,發揮全員育人作用,為需要引導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尤其關注關鍵時期(如開學季、升學季)學生情緒變化,開展針對性心理輔導和健康講座。
針對師生溝通,“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學校可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午餐面對面”等溝通機制,促進師生雙向交流。與此同時,鼓勵在學校公共區域布置心理角、互動墻、減壓裝置等,打造“心靈加油站”。
“身心健康二十條”還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鼓勵家長參加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同時,要求學校開好不同學段的新型家長會,增設身心健康和體育運動專題講座,豐富家長會形式和內容。還要落實落細家訪制度,對特殊家庭、行為異常、情緒突變、學業困難、社交障礙、生活變故六類情況做到“六必訪”,形成家校共促學生身心健康的合力。
家校社協同共育 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服務質量
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身心健康的關鍵。“身心健康二十條”分別明確這三個層面的任務,協同家校社資源搭建全域護航機制,更好支持和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在學生健康使用網絡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條”明確指出,落實政府、企業、學校、家庭、社會保護責任,共同加強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管理,加大網絡平臺信息內容監管力度。嚴格學校手機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息屏行動”,減少對電子產品過度依賴。
提升學生健康服務質量也是此次關注的重點之一。學校要落實學生健康體檢制度,開展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學齡前兒童遠視儲備量監測,重點關注和預防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情況。
北京市今年啟動首批“京娃”智能體的培育建設,其中,健康師“京小健”整合體育、美育、營養膳食、衛生健康等多方資源,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個性化模型。未來,北京市也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綜合分析學生每日運動時長、運動負荷和營養膳食等情況,為學生提供精準健康服務。
三年內實現市、區、校三級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
如何為孩子健康成長行動落實“最后一公里”提供保障?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要將學生身心健康指標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加大經費支持保障力度,“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計劃。同時,加大心理、學校衛生等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配齊配強專職心理教師、校醫和保健教師。
北京市教育系統將進一步細化任務和舉措,加強市、區、校聯動,形成推進落實方案。目前北京市已啟動中小學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計劃,針對校領導、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四類不同群體,系統設計對應培訓課程,力爭三年內實現市區校三級培訓全覆蓋,提高全員教師健康素養和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的能力。
此外,還要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保障學生平等權益、營造和諧育人環境等情況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成效的重要依據。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