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全環境立德樹人,落實山東省教育廳“教聯體”建設要求,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菏澤市第一實驗小學立足“牡丹之都”深厚的文化底蘊,打破教育邊界,整合牡丹相關資源,普及牡丹知識,傳承牡丹文化,弘揚牡丹精神,著力探索學校主導、家庭支撐、社會延伸的“牡丹花香潤童年”協同育人新模式。
1.丹韻勞動
融合教學:以學校為引導搭建家校社合作平臺,聯合家長、教師、菏澤非遺技藝傳人等力量,將非遺技藝融入牡丹課程,創新開設拓染牡丹、壓花牡丹、面塑牡丹、掐絲牡丹等特色課程,形成育人合力。
成果轉化:“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進一步豐富完善,非遺技藝相關課程貫穿1-6年級,學生制作牡丹作品400余項,多次被“齊魯少年報”、“菏教之聲”等省、市級媒體報道。
2.丹韻書香
組織形式: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舉辦“書香潤澤校園 閱讀成就未來”校園讀書節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讀書分享、詩歌寫作、繪制畫報,邀請家長進行讀書講座,大力倡導家校共讀。
知識轉化:校園閱讀氛圍濃厚,本學期學生人均閱讀量較之前增長3本,家長參與閱讀活動的頻率顯著提高,有效加強了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3.丹韻精神
館校協同:聯合菏澤烈士陵園、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開展“清明祭英烈”“紅色研學”等活動,學校還利用紀念館的專業講解資源,培訓了 40 余名學生成為紅色志愿講解員。
亮點:探索出 “館校協同、資源共享、實踐育人” 的模式,為學校紅色教育提供了專業的資源和平臺,也為陵園、紀念館發揮教育功能開辟了新途徑,促進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其他地區開展紅色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4.丹韻傳承
實踐育人:在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在曹州牡丹園、百花園、天香公園等主要牡丹園區進行志愿講解服務,為游客講解牡丹故事、牡丹色系、花型特點,并將講解內容以視頻、音頻形式進行線上推廣,以實踐傳承牡丹文化。
聲明
本文來 源于菏澤市第一實驗小學。以 上圖 文,貴在分享,版權 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僅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 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本文編輯:鐵扇公主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