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小學老師留了一項作業,要求學生回家每人數出1萬顆豆子,第二天帶到學校來。有一家人特別實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全部出動,數到半夜終于一顆一顆數出了1萬顆豆子。
誰知這件事被吐槽發到網上后,網友們哈哈大笑,說這家人太蠢了,老師的初衷原本是要求學生們學會估算,利用一顆豆子的重量乘以1萬,再稱出相應重量其實就可以了,他們非要用這樣的笨方法。但最近又出現了一個類似的例子,結果卻截然不同。
老師要求“數一千粒米”,家長采用估算法,隔天被老師批評:做錯了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雖然非常簡單,但這個時候打好基礎也很重要。別看數數貌似容易,其實有些大腦發育未完全的學生,從一數到100就已經很困難了,再往下數就容易出錯。像個、十、百、千、萬這樣的計數單位他們怎么能輕易記住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動手實操。筆者還記得自己小學的時候,老師會讓大家帶些小木棍兒去學校練習算術。如今家長群很發達,老師有了更便捷的布置作業方式,要求親子一起完成一項作業。就有一位老師留了這樣一個數學作業。
讓家長回去后協助孩子數出1000粒大米,每家每戶都吃大米,所以這作業布置得并不難,可實際操作卻異常繁瑣。有的家長靈機一動,覺得這應該是老師恰好講到了估算這一課,所以只要估算出1000粒大米,拍照發到家長群里就行。
誰知道老師看完這位家長的作業之后,直接提出了批評,說:“你們太不用心。”反觀其他家長,那可真是認認真真數出了1000粒米,甚至還有人將它們分組排列好,直觀地呈現給老師,老師反倒給這些學生打了滿分。
老師說這節課并不是講估算的,就是要讓學生們動手去一粒一粒地數米,如果連這點毅力都沒有的話,那反而是讓學生們走捷徑、耍小聰明了。
看到這里,估計很多網友都不理解老師的要求,咋一天一個樣呢?
可是這也不該全怪老師,也許是家長們理解錯了。說家長靈機一動未免太冤枉他們了,其實他們是誤以為老師這節課講的是估算,而老師又沒說清楚這節課的目的以及該留什么樣與之匹配的課后作業,這就造成了家校溝通上的一個誤解。
再舉一個筆者學生時代發生的例子。老師在講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以及四邊形沒有三角形穩定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特意要求家長們回去幫助學生用木棒做幾個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小模型。
而有一位同學,他的爺爺直接把那個四邊形的框架用鐵絲給固定住了,以至于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去驗證四邊形不穩定,這位同學的模型卻僵硬地停在手中,紋絲不動。當時的場景十分尷尬。
不過這位爺爺辛苦為孫子做了一晚上的數學模型,也沒錯,只是老師確實應該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給家長們一些提示,好讓家長們可以按照這些提示引導著孩子去學習,而且也不必擔心把這些提示提前告訴孩子后,孩子就會喪失探索知識的樂趣。
一些年輕老師剛開始教課,還沒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一出問題,就率先怪到家長頭上。其實這對家長的信任也是一種損傷,不如好好想一想以后怎樣能更好地做好布置作業方面的內容,把要求和目的等都完整地傳達給家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