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在這場戰爭中,一個令人疑惑的現象是,明明當時新中國兵力雄厚,卻讓新兵走上了戰場。這一決策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深意呢?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中國極為不利。中國不僅面臨著越南的挑釁,還有蘇聯在一旁虎視眈眈。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在中蘇邊境線上布置了重兵力,對中國北部國防形勢造成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最精銳的甲種師大多集中在了北部省份。因為一旦蘇軍入侵,部署在北部的甲種師需要承擔為國家爭取時間的重任,而乙種師很難勝任這樣的任務。
甲種師與乙種師有著明顯的區別。正常情況下,甲種師兵力達 1.2 萬人,配備步兵團、坦克團、炮兵團和導彈分隊;乙種師部隊人數在 7000 人左右,只有炮兵團和步兵團。雖然都屬師級部隊,但實力相差巨大。1979 年西南各軍所能調用的主要是乙種師部隊,于是解放軍不得不進行大規模擴軍,每個師至少擴張到一萬人左右,這就使得許多新兵走上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
除了乙種師擴征的原因外,這一決策也體現了鄧小平的主張。讓新兵接受實戰訓練,增加他們的作戰經驗,因為當時解放軍確實到了需要進行實戰磨練的時候。自 1962 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之后,解放軍已有近 20 年沒有參加大規模戰斗。和平雖好,但中國要在和平中崛起,就必須保證解放軍的戰斗力不會滑坡。歷史已經證明,失去國防能力的大國,必將被其他國家分割。所以,1979 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是一次解放軍的大練兵。
鄧小平作為身經百戰的將領,深知即使越南整體實力不及中國,但戰場上仍存在意外。因此,在對乙種師進行擴編時,還從北部的甲種師中抽調出一部分老兵,成為西南部隊中的骨架。這些老兵擔任班級和連級的指戰員,負責對新兵進行實戰訓練。經過一番訓練后,對越反擊戰開始時,西南各軍區部隊的戰斗力得到了提升。許多乙種師部隊規模達到萬人以上,且保留著四成左右的老兵,他們依舊是部隊的核心力量。新兵在老兵的訓練下,上戰場后基本都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讓人欣慰的是,這些臨時擴招的新兵作戰素質值得贊揚。從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果就可以看出,我軍一共出動了 29 個師,其中有 21 個都是經過擴編的乙種師。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將有著 20 年作戰經驗的越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擴編前,我軍對新兵進行了作戰素質水平評估,結果讓人放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力開展義務教育,青少年文化水平大幅提高,文盲率顯著降低。建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 70%,經過二十年的教育發展,文盲率不足 2%。這些被擴招的新兵基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們能取得后來的成果,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決策,我們可以插入一個歷史案例。在古代,一些國家在面臨重大戰爭時,也會征召新兵參戰,并讓有經驗的老兵帶領訓練。例如,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就曾大規模征召新兵,通過嚴格的訓練和實戰磨練,使這些新兵迅速成長為強大的戰斗力。同樣,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讓新兵參戰并在老兵的帶領下進行實戰訓練,也是為了提升軍隊的整體戰斗力,為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