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F20250103
婚戀兩性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12 篇文章
“TA追,TA逃,TA插翅難飛”……這是網上調侃情感關系常用的“段子”,不僅常見于各類影視題材的關系模式,實際上也是現實生活中,許多情感關系的寫照。
今年來,不少熱門的影視作品,也呈現了這一“追逃”模式:
比如,年初大火的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以政治聯姻的 “契約婚姻” 為切入點,通過失語癥妻子與政治精英丈夫之間的互動,呈現了親密關系中極具張力的“追逃”:越是得不到回應,內心的憤怒就洶涌,進而以一場“綁架案”,表達對這種被忽視后的抗議。
又比如,白敬亭、章若楠主演的《難哄》,溫以凡因原生家庭破碎和寄人籬下的經歷,形成回避型依戀,桑延則以焦慮型依戀特質成為主動追逐者,進而展開了他們跨越9年的情感拉鋸戰。
為何有那么多的情感關系會呈現出“追逃”模式?
又該如何打破這種折磨人的“追逃”魔咒?
一杯咖啡將從心理學專業視角為大家作出分析。
靜止臉實驗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不被心愛之人回應的痛苦經歷,但是你生來就值得被悉心回應。
襁褓中的你生著一雙大眼睛和一張小圓臉。
父母光是望著它們,大腦中關于回應你需求的那片區域就充溢著動力。
嬰兒的哭泣或微笑能夠引發父母一連串生理變化,而這些變化都與照顧行為息息相關。
研究表明,嬰兒的哭聲可能會改變父母血液中某些激素的水平,以及血壓、皮膚電傳導和心率等指標,促使父母接近嬰兒并實施安慰行為。
此外,微笑也是嬰兒用來促使父母滿足其需求的有效方式。
已有研究證明,嬰兒的微笑能激活父母大腦中的動機和獎賞中心,促使爸爸媽媽們親近嬰兒。
如果嬰兒無法得到令他們在世上感到安全所需的回應,那會怎樣?
著名的“靜止臉實驗”揭示了答案。
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母親用平靜的表情看向嬰兒,并且嬰兒發出建立親密聯系的呼喚時,依然做到面無表情、不予回應。
嬰兒會對母親平靜的表情做出一系列典型反應——首先是困惑,然后是不顧一切地試圖與母親建立聯系。
這些嘗試失敗后,嬰兒會變得焦躁和憤怒,急于得到母親哪怕一丁點的回應,研究人員們稱之為“依戀抗議”。
如果嬰兒仍然得不到回應,情緒就會變得無助而悲傷。
任何回應都好過無回應:
依戀抗議
成年人一旦在人際關系中得不到回應,同樣也會做出“抗議”舉動。
例如,當伴侶對你關上了溝通的窗口,你會因此感到憤怒,隨后開始批評對方,或者提要求、向對方索取,以求伴侶做出某種回應——任何回應,只要不是沉默。
當我們沒有從親近的人那里得到回應,內心會感到恐慌,會迫切想要確信自己并不孤單。
強烈的焦慮驅使我們向伴侶尋求某種回應,以證明對方仍然關注我們的需求、仍然與我們的心在一起。
我們或許曾發出過如下抗議:
“你總是遲到!一點都不關心我嗎?” “你這些不愿意付出的話,那我跟你在一起圖什么?” “家里什么活都是我干!我受夠了!你不能做甩手掌柜!”
這些表述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追”的表現,都表達出不顧一切地想從伴侶那里得到回應的強烈訴求。
在情感依戀的語言中,伴侶的任何回應,即便是憤怒的,都比沒有回應要好。
何為“追逃模式”?
伴侶溝通中,是什么真正讓另一半將你“拒之門外”?
問題是,伴侶關系中一方越是“追”著抗議,另一方就越會“逃”,在沖突中繼續堅定地選擇沉默以對。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與他人發生沖突時愣住不動,事實上就已處于生理過載狀態——標志性特征是心率超過每分鐘90-100次。
雖然他外表看起來沒有情緒或麻木,但實際上,血管中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正急速流淌。
沉默的伴侶之所以選擇封閉自己,是因為感受到上升的沖突對親密關系造成了威脅,抑或是感覺自己不具備滿足伴侶的需求的能力。
總而言之,伴侶中的一方陷入依戀抗議(即“追”行為)模式時,另一方會因此關閉溝通窗口(即“逃”行為),反之亦然。
“追逃”是伴侶間最常陷入的一種相處模式。
一方提出的要求和批評越多,并且內心渴望得到回應時,另一方聽到的“我不夠好”的信息就越多,從而導致生理過載和“響應中斷”。
逃遁的一方越是躲避溝通,追逐的一方越會被強烈的依戀恐慌吞沒,從而更加不顧一切地渴求回應(就如靜止臉實驗中的嬰兒那樣)。
如何打破“追逃”模式?
想打破“追逃”模式,追逐者和逃遁者都需要擺脫“保護性”反應,用更直接、示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追”的一方與其窮追不舍,不如分享你對親密感的需求,讓對方知道你們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逃”的一方與其三緘其口,不如告訴伴侶,自己需要知道對方看到自己的優點、需要對方認可自己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如果你傾向于“追”,或許可以對另一半說:
“我知道我最近工作太忙,經常惹你生氣。 我想,我真正需要的是感受到我在你眼里很重要,你也想常伴我身邊。 如果你能在我工作時發來一條甜蜜的簡訊,那樣我就能感到被你真切地關心和愛護著。”
如果你傾向于“逃”,或許可以說:
“一直以來我都在反思,每次你說我半夜還在加班,我總是選擇沉默、拒絕對話。 我想這是因為,聽到你的話,我感到我作為伴侶做得不夠好,似乎沒能給到你足夠的陪伴和支持,于是我就僵在那里了。 以后你說話的方式能不能更溫和一點,讓我更容易感到自己有能力與你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呀?”
當原有的親密連結受到威脅,我們變得緊張不安,身體也會自然而然地進入戰斗或逃跑(即“追”或“逃”)的狀態。
打破這一模式的關鍵在于立足我們更深層次的、潛在的依戀需求,即對親密和接納的需求,并將它們對另一半真誠、直接地袒露。
如果我們這樣做,“追逃”模式就會轉變為“緩和、交融”的適應模式,幫助伴侶雙方圍繞各自的需求建立連結。
End
作者 |塔莎·賽特(Tasha Seiter),醫學碩士、博士、持證婚姻家庭治療師,為任何希望改善生活或人際關系的個人或夫妻來訪者提供在線心理治療以及生活和人際關系輔導。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高尚(225)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Yomi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李勝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