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屬性與銷售行為高度綁定
楊玉龍(公職人員)
伴隨銀發經濟興起,養老規劃師等崗位招聘信息充斥各大招聘平臺,其主要服務內容是為老年人及其家屬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等,并從中收取費用。而發布招聘信息的,多為金融保險機構、養老機構、康養地產項目運營商及養老社區等商業主體,這使得養老規劃師的業務屬性與銷售行為高度綁定。
養老規劃師雖然冠以“養老”二字,但實際上并不直接服務老年人,更像是銷售員,要么推銷保險,要么賣房子,要么兜售旅游產品與保健品。更有甚者,個別養老規劃師以“高端養老方案”“定制化服務”為幌子,誘導老年人預付高額費用,實施集資詐騙。
對此,相關部門應當予以重視,通過制定完善行業規范、加大監管力度,推動新興業態規范發展,避免老年群體權益受到侵害。一方面,要明確服務內容,建立信用評級體系,讓服務有章可循、監管有據可依。另一方面,須強化監管執法,對涉嫌虛假宣傳、虛假招聘,以及誘導老年人預付高額費用、實施集資詐騙等行為予以依法打擊。
對于求職者來說,面對宣稱“無門檻”“高收益”的養老規劃師招聘廣告,要增強風險防范、信息甄別和依法維權等意識,謹防被利用從事不法行為。
職業定位需回歸“人本邏輯”
王志順(退休人員)
養老規劃師究竟是職業創新還是“概念泡沫”?相關亂象不僅暴露了養老規劃師行業規范的缺失,更對養老服務供給邏輯提出了深層拷問——如何滿足老年人的真實需求?
目前,養老規劃師行業存在的亂象,本質上是市場對老齡化需求的錯位開發。部分保險公司、養老機構、保健品企業將“養老規劃”異化為推銷工具,在這種商業邏輯下,養老規劃師成為資源爭奪的“代理人”,而非老齡化需求的滿足者。老年人的核心訴求——尊嚴感、安全感和自主權被稀釋。
行業治理若僅停留在打擊詐騙、規范招聘信息等表層,難以根治職業異化。破解養老規劃師的職業困境,需精準定位其核心能力。當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從“生存型養老”轉向“品質型養老”,市場需要的不是更多推銷員,而是能夠連接社會資源與個體生命的“養老架構師”。養老規劃師的職業定位需回歸“人本邏輯”,唯有將職業價值錨定在人的真實需求而非資本增值上,才能從“概念泡沫”蛻變為老齡化社會的必需職業。
比如,銷售型規劃師依賴標準話術推銷單一產品,本質是渠道分銷的末端節點;而服務型規劃師則通過探訪機構、評估適老化改造方案,充當老年人與養老資源的“適配器”。后者展現的職業價值,在于破除老年人的養老焦慮,為其提供可執行的生活方案。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5XV09W98】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