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共產黨我有一件事弄不明白,你們說只想做對中國有益的事情,現在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上海市長,但你們卻把他列入頭等戰犯。”聽到顏惠慶的問題,毛主席哈哈大笑起來:
“既然你們喜歡他,我們就讓他留在上海當市長。恩來,你和他是同學,你安排一下。”
此時的上海市長名叫吳國楨。1948年,他在中共首批43名國民黨戰犯中,位列第24名,次年毛主席親自宣布的15名主要戰犯中,他又位列第10名。這樣一個頭等戰犯,為何能讓毛主席親自做出許諾呢?
吳國楨出生于清朝末年,父親是晚清秀才,后赴日本就讀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后供職于北洋政府陸軍部。吳國楨三歲入私塾讀書,七歲能提筆作文,十歲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成為該校年齡最小的學生。
當時周總理也在南開中學讀書,盡管兩人年齡相差5歲,還不在同一個年級,但他們卻志趣相投,關系融洽和諧。1917年,吳國楨轉入清華留美預備班學習,但仍和周總理保持書信往來,這樣的密切交往一直持續到吳國楨赴美留學。
1921年,吳國楨被保送前往美國留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后,轉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1926年,吳國楨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回國,進入上海政治學校任教,次年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外交部交涉員公署秘書,后出任外交部第一司副司長。
然而,吳國楨的興趣并不在外交,在外交部干了沒多長時間,便隨家人一同前往漢口,謀求施展才能的機會。
1932年,吳國楨被任命為漢口市長,上任之后致力于市政建設,先將已經初具規模的中山公園擴建,使其成為長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公園,隨后又大舉改造下水道管網,被蔣介石連聲稱贊。
1934年夏天,由于陰雨連綿,武漢地區內河流水位大漲,張公堤危急,80萬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面臨巨大威脅。那一段時間,吳國楨吃在堤上,睡在堤上,誓與張公堤共存亡。
抗戰全面爆發后,日軍向著武漢步步緊逼。當時吳國楨的堂弟在漢口市政府擔任公職,向吳國楨請假送家人離漢,被吳國楨當場拒絕:“我的家眷都還沒走,你不能在民眾未走前先走。”
之后吳國楨的堂弟向秘書長請假,順利送家人離開武漢,卻也被吳國楨以“擅離職守”開除,不發遣散費。
當日軍對武漢發起進攻時,吳國楨讓妻子帶著孩子先到昆明避難,自己則留在漢口組織支前和民眾撤離的工作,一直堅持到蔣介石下達總撤退令,才隨部隊撤離漢口。
1939年,吳國楨被委任為重慶市市長,重慶被定為陪都后,吳國楨便成了陪都的第一任市長。在重慶市長任上,吳國楨提出“以法治推進民治”的主張,一方面將沒有工作的家屬疏散到農村,減輕市區人口壓力,另一方面趁轟炸整頓、建設老市區,還拓展了一批衛星城鎮。
后來由于重慶遭到日軍連續轟炸,在較場口的一處公共防空隧道中,發生了上千人被擠壓致死的慘案,蔣介石下令將吳國楨“革職留任”,而吳國楨卻在這種境遇下,主動承擔起重慶所有防空洞的建設和管理事宜,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
1946年,吳國楨出任上海市長。當時正值國民黨統治開始走向崩潰,吳國楨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1948年,上海學生掀起反迫害、爭民主的大規模斗爭浪潮,吳國楨一邊竭力阻止學生們的請愿行動,一邊又對學生們的行動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即使自己的帽子被甩飛,眼鏡被砸壞,吳國楨仍告誡隨行人員:“不能隨便開槍。”
后來蔣介石命令吳國楨解散同濟大學,吳國楨故意找借口沒有執行,被蔣介石指責為“姑息養奸”。隨后蔣介石又下令發行金圓券來試圖挽救經濟,吳國楨得知后立刻密電蔣介石表示反對,并不惜以辭職相威脅。
最終蔣介石沒有收回成命,也不同意吳國楨辭職,只承諾這件事的成敗與吳國楨無關。蔣經國到了上海“督導”經濟管制后,一度決心很大,揚言“只打老虎”,結果觸及到“四大家族”的利益,惹下了大麻煩。
蔣介石聞訊當即讓吳國楨出手干預,但吳國楨不愿接下這個燙手山芋,故意拖著不辦,最后在蔣介石夫婦的直接干預下,保全了“四大家族”的利益,而蔣經國也遭到上海市民的恥笑。
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唯一先后擔任過中國四大省市長官(后吳國楨任臺灣省主席)的人物,吳國楨在任期內可謂是兢兢業業,深得市民好評,為何會被中共兩度列入戰犯名單呢?原因就在于他對蔣介石的盲目追隨。
吳國楨在擔任漢口市長前,曾給蔣介石做過三個月的秘書,盡管時間不長,卻讓吳國楨成了蔣介石身邊的紅人,同時,吳國楨流暢的英文傳譯水平,也贏得了宋美齡對他的青睞。
吳國楨之所以多次被委以重任,完全得益于蔣介石夫婦對他的器重,因此吳國楨對于蔣介石可以說是“死心塌地”,后來周總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派人“敦促”吳國楨及時站到人民一邊,卻被吳國楨冷漠拒絕,甚至還對蔣介石抱有某種幻想。
1949年末,吳國楨追隨蔣介石到了臺灣,被蔣介石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并給他下達了第一個命令:解決63萬國民黨殘余軍隊每年3000萬銀元的開支問題。在吳國楨的努力下,國民黨獲得了美國4400萬元的援助。
吳國楨為國民黨籌措到巨額軍費,因此被選為“中央評議會”委員,同于右任、張群等國民黨元老并駕齊驅,達到了個人權力的頂峰。但是吳國楨也高估了蔣介石對他的信賴。
1953年,臺灣島內開始出現美國人欲推動吳國楨和孫立人取代蔣介石父子執政臺灣的傳言,吳國楨被迫以身體情況為由辭職,悄然前往美國。沒過多久,蔣介石找借口將與吳國楨關系親密的秘書長撤職,并指責秘書長批準吳國楨套匯12萬美元。
吳國楨得知這一情況后,當即辟謠聲明自己辭職只是由于和蔣氏父子“政見不同”,而臺灣方面則大罵吳國楨“反動狂妄”。在對罵期間,吳國楨四次給蔣介石寫信,批評他的獨裁統治,蔣介石一怒之下撤去吳國楨的所有職務,并將其開除出國民黨。
自此,吳國楨與蔣介石徹底決裂,在美國以教書、寫書為生。中美建交之后,吳國楨開始關注大陸的經濟建設,尤其在兩次重讀《鄧小平文選》后,吳國楨對中國的前途充滿信心。
1984年,鄧穎超向吳國楨發出邀請,請他回國參加建國35周年慶典,吳國楨欣然應允。然而天不遂人愿,吳國楨尚未動身,就因一場大病臥床不起,帶著未能葉落歸根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