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戰基本判斷:戰術無誤,裝備失誤
根據5月9日巴空軍副參謀長奧朗則布少將在新聞發布會中披露的細節,可以明確如下事實:
與一些西方媒體渲染“印度飛行員素質低、空戰失誤多”不同,IAF(印度空軍)一線指揮人員與飛行員在5月7日的空戰中基本無戰術失誤,反而表現出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和戰斗勇氣。空戰失敗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整體裝備體系落后,特別是在航電系統與空空導彈代際方面的嚴重差距。
IAF充分吸取了4.29空中對峙的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到PAF(巴空軍)殲-10C的航電系統技術優勢。面對PAF僅在克什米爾前線部署的12架左右殲-10C(戰后確認參戰為11架),IAF估計其可用率為75%,預估空中能維持2~4個雙機編隊。
為此,IAF以“戰術壓制、局部集中”的方式,組織了4個方向的大型突擊批次(突擊群、掩護群、保障群、伴動群),共計出動戰機72架,意圖通過數量優勢分散PAF兵力,在多個方向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部態勢,利用蘭卡斯特平方律來彌補在單機性能和航電劣勢。
所有突擊群方向都選擇了巴控山區的雷達盲區,從而迫使PAF不得不起飛AEW進行補盲,企圖打亂其預警節奏。
二、戰術實施層面:精細布局,執行果斷
在主要突擊矛頭方向,IAF集中北方戰區唯一的陣風戰斗機部隊(第17金箭中隊,編制18架,實際出動14架),可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意圖構建突防拳頭,爭取突破口。
在戰役目標設定上,IAF十分謹慎,未跨越實控線(LoC),所有突擊編隊保持距離控制線20公里以上,僅使用斯卡普巡航導彈打擊非設防民用目標,具有明顯“政治宣誓大于軍事打擊”的姿態,最大限度回避正面對抗。
戰后殘骸分析顯示,IAF被擊落的戰機高度普遍在160~300英尺,說明飛行員仍然試圖通過超低空突防與地雜波遮蔽來對抗雷達導引空空導彈。在強電磁干擾失去情報感知的情況下,仍有多數戰機飛至預定發射點完成任務,這種技術與勇氣,無愧于軍人榮譽。
三、IAF失敗的根本:體系代差 + 空戰代際誤判
西方媒體對IAF飛行員的苛責是不公的。在其能力范圍內,IAF已經做到了盡責盡力。但他們未能認識到第六代BVR空戰體系(以PL-15E代表)的變革性打擊效果。
這場失敗,如同1899年祖魯戰士勇敢沖擊馬克沁機槍陣地,敗于技術而非膽識。大劉說過:“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障礙,傲慢才是。”IAF若能真正汲取教訓,仍有可能重整旗鼓;反倒是仍沉迷體系優越感的“昂撒人”,更有可能在新一代中國工業與戰爭機器面前再一次付出代價。
四、電子戰優勢:通訊鏈壓制揭示新變量
從截獲的IAF飛行員通話內容分析,PAF在這次空戰中已具備全面壓制陣風戰機Link 16數據鏈的能力。飛行中僚機完全失去了戰術顯示器上的長機位置標識,只能用單邊帶明語反復呼叫,直到目視見長機被擊落。
考慮到陣風戰機飛行時距離實控線超過100公里,并在超低空飛行,其位于地面干擾站電磁地平線以下,因此,能夠實施有效干擾的只能是空基系統。
目前,PLAAF具備此類遠程通訊壓制能力的,僅有高新3號(Y-8G)通訊干擾機。而自2015年起,高新3號便多次參與中巴“雄鷹-IV”及后續聯合演訓。雖然巴方官方并未在通報中披露電子戰飛機參戰信息,僅說明有AEW參與,但此次強干擾能力顯然出自某種空中平臺,這位“電磁戰場的幕后英雄”值得關注。
五、戰役復盤:5月7日印巴空戰全過程
印方第一波攻擊(1:05 AM)
印度空軍代號“辛杜爾行動”(Sindoor Operation),出動30~40架次:
Su-30MKI 攜帶布拉莫斯巡航導彈
陣風戰機攜帶“風暴陰影”防區外導彈
以色列蒼鷺無人機前出偵察評估
巴方初步攔截與反擊
PAF的J-10CE雙機在AEW引導下執行CAP任務,使用PL-15E擊落一架來襲戰機(疑似陣風或幻影2000)。
地面HQ-9防空系統擊落至少一枚巡航彈,部分消息指其可能命中一架載機,但待證實。
第二波:PAF快速增援
地面值班殲-10CE、JF-17迅速起飛,總計出動20~30架次,在AEW引導下對撤退中的IAF戰機實施遠距追擊,擊落一架Su-30MKI(在帕坦科特基地10公里學校附近)及一架陣風(墜毀于巴廷達基地20公里處,確認編號為BS-001)。
印軍誤判與混戰
印軍誤以為遭遇巴軍大規模越境戰機群(實為PL-15E遠射效果),即刻起飛蘇-30、米格-29、陣風和米格-21進行迎擊。
巴軍第二批次再次發動遠距離BVR攻擊,確認擊落米格-29一架(阿赫努爾村)、另有陣風或M2K一架(墜于斯利那加基地附近),另在帕姆普爾發現法制副油箱殘骸。
至凌晨1:30,印軍士氣崩潰,全部返航,戰斗結束。巴軍未越界追擊,交戰告一段落。
六、空戰啟示與未來平臺方向
繼貝卡谷地之后最大BVR空戰
這是冷戰后首次在兩方均未放棄制空權爭奪下,爆發的大規模噴氣機對抗戰役。其體系完備程度與第三代空戰教范高度一致,具備強烈研究與實戰意義。
航電體系完勝傳統機動優勢
戰果一邊倒說明:具備預警支持 + 高性能航電 + 第六代導彈能力的一方,即便平臺推重略低,也能碾壓對方,真正印證“航電制勝 + 格斗無用論”。
VLRAAM + AESA + 預警CEC,構建新態勢感知體系
PL-15E + 雷達網絡協同形成前所未有的SA(情態感知)與下視下射能力,低空突防策略不再可靠,前線敵機場戰時存活性趨近于零。
新導彈特性徹底終結傳統規避術
雙脈沖 + LPI + AESA + TWS組合使傳統“蛇形機動”與雷達規避策略基本失效,RWR無法感知鎖定、能量管理無用,IAF舊有戰術完全崩潰。
未來空戰平臺的新定義
最理想空戰平臺應具備:
高性能雷達與光電傳感器
巨大航程與滯空能力
高速巡航
全向隱身
可掛載大量VLRAAM
不強調機動性能——這正是2024年底出現的“銀杏葉”與“伯勞鳥”平臺的現實投影。
七、結語
再次感謝楊先知及其代表的中國航空航天工業群體。正是他們,讓“力量”這一概念,在當代終于被文明掌握在手中,而非傲慢與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