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方佳在安徽省廬江泥河中學(下文簡稱“泥河中學”)任教的第6個年頭。在此之前,她在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中學做英語老師。同為高中學校,兩校距離不足兩小時車程,但教育教學和生源質量差距很大。
“平行班里出清華”,在安慶一中,方佳從教第一屆便帶出“清華生”。而在泥河中學,哪怕花費數倍心力,也難考出“二本生”。優質資源受限、生源基礎薄弱、社會期待錯位……結構性矛盾看似難以彌合。而在方佳看來,成長需要時間,要堅持長期主義。
高中教育不是百米沖刺
從生源來看,泥河中學的學生多為廬江縣普通高中招生的“末班車乘客”,且多為留守生和寄宿生。而就師資結構來看,45歲以上教師占比高達53%。
“相比縣城高中,泥河中學學生底子薄弱一些,不過,他們還有沒被喚醒的潛力。高中教育不是百米沖刺,這三年奠基一生。”在方佳看來,每個學生都是待燃的火種,是未來社會的一分子。
入職泥河中學的第一年,方佳被母校安慶師范大學錄取,成為一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開啟了為師為生的兩年:帶著教學中的困惑返回校園,也將前沿教育理念和方法帶回鄉鎮課堂。
方佳認為,如果高中三年讓學生愛上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繼續學習的動力,那是受益一生的事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想讓學生做到的,我自己肯定要先做到。”
每天5點起床,百余公里間往返奔波,邊教邊學,將研究做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刮風下雨,我沒缺過一節課,沒遲到過一次。”方佳說。
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你可能不敢相信,在高中的課堂上,講起錢學森,學生們只知道是個科學家,卻完全不了解他的基礎事跡。講起西奧多·馮·卡門,更是一臉茫然。鄉村孩子的知識來源主要是老師口授和教材上的內容,眼界非常需要不斷去拓寬,去吸收更多。”方佳覺得,要幫助學生打破生存環境織造的信息“繭房”,尋找成長的突破口。
2019年初,泥河中學引入智慧課堂,2024年初實現智慧課堂全覆蓋。方佳始終相信智慧教育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鄉鎮學校打破資源壁壘和區位局限,獲得超越的可能性。
針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欠缺的客觀情況,方佳利用早讀課,通過智慧課堂系統下發朗讀任務,引導學生自主跟讀、朗讀。“多數學生一直在鄉村學校,發音不標準、不敢說。現在跟學生機英語對話、跟讀,可以看見聲波紋對比,看到評分提高,慢慢就有自信說出口了。”
利用智慧課堂學生機英語聽說專練模塊,方佳任教的班級學生的發音標準率從65%提升至93%。兩名學生甚至闖進第21屆“外研社杯”全國中學生外語素養大賽安徽賽區總決賽,斬獲三等獎。
“在合肥一中參加決賽的時候,泥河的孩子跟省會城市的學生同場競技。技術給了我們這種可能性。相比于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可能性,這比什么都重要。”在方佳的課堂上,AI正在細微處植入更多可能性。
用起來就是公平所在
作為學校教科室副主任,方佳系統探索將技術和課堂教學深入融合。“它讓農村孩子跟城市孩子一樣,去感受科技進步、去感受社會發展,去接觸更多的優質學習資源。用起來,就是公平所在。”課堂上,方佳習慣于使用智慧課堂中的工具資源。
“一個班五十多個學生,一節課就40分鐘,讓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就要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內容。這時候就需要智慧課堂來助力,學情分析、匹配的優質資源,這些是有效的。”針對知識薄弱點,方佳會在課余推送微課等學習資源,輔助學生自主學習。
泥河中學學生多為留守生和住校生。在學習之外,學生的情感需求也會投射在教師身上。教學之余,方佳有時需要擔起“知心姐姐”的角色。
“和城市學生相比,我們的學生可能心理更脆弱一點,很多人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完成的,缺乏父母的及時引導,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尊重和呵護。”方佳說,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學生機學習心理課程,輔助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壓力和情緒。
采訪尾聲,方佳翻出微信列表。這個學生在上海讀博,那個學生正在準備考研……她如數家珍地聊起畢業生的現狀。在縣域高中的靜默突圍中,方佳提供了一種解題思路:多一點長期主義,用AI技術夷平鴻溝,用教育溫度彌合落差。(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方夢宇 通訊員 趙利華)
作者:方夢宇 趙利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