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于2020年的深圳市德琳學校高中部是教育信息化的先鋒。所有師生人手一部平板電腦,所有教師都會使用希沃教學系統,所有課堂都實施OMO任務驅動式學習——大投入及大變革為學校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今,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從信息化到數智化,從基于課堂的探索到全方位的革新,2.0版本的德琳高中正呼嘯而來。
4月23日下午,在德琳高中A棟二樓智慧互動教室里,歷史教師王啟越為大家帶來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她首先在希沃白板上播放1492年到1914年西方國家殖民世界的進程動圖,讓學生對四百多年的殖民歷史有一個宏觀了解。
在對相關概念進行講解的過程中,王啟越老師又引入一個有趣的游戲——所有學生拿起平板參加“喜洋洋運動會”,以一對一的方式搶答歷史題,看誰先到達終點。
隨后,課堂向縱深推進,教師通過系統向每位學生的平板推送材料和題目:
綜合材料,思考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西方國家不同階段殖民擴張的方式有何變化?原因何在?
結合所學和教材,分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建立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學生們或嫻熟地在平板上作答,或拍攝紙質答案上傳,或根據系統的隨機推送進行互評,線上線下切換非常流暢、高效。而每道題的答題時間、正確率、易錯點等等,也第一時間在教師端呈現。
“學校對我們的課堂有一個原則性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老師只是引導者,要少講,讓學生多說,多互動。”
王啟越老師說,信息平臺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課堂效率和趣味,另一方面也使教師更加及時準確地掌握學情,從而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
“我是來到德琳后,才發現希沃還可以這樣用!”張榕蓉老師是德琳新生代優秀教師的代表。在去年一場“同課異構”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她與深圳市高級中學高中園的教師同臺獻技,其獨到的課前設計、任務驅動設置以及嫻熟的多技術應用,得到評課教師的一致贊賞。
在張榕蓉老師看來,信息技術乃至人工智能的運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
“在傳統課堂里,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那些對答案有信心的同學回答更響亮,往往他們的答案也是對的。這樣就很容易掩蓋選錯同學的聲音。如果教師過于信賴這種聲音,就會導致錯判,然后略過了那些本應重點關注與支持的學生。”
有了信息技術的加持,類似課堂上的“虛假繁榮”得以杜絕。一道選擇題布置下去,答案立刻收上來,誰正確、誰錯誤一目了然,老師可以隨時抽選答對或答錯的同學上來解析,針對性非常強。
4月14日,語文老師王達作為2.0德琳課堂的首批嘗鮮者,在配備“AI課堂智能反饋系統”的教室里上了一節體驗課。下課后,王達很快就收到一份1萬多字的報告。
這份報告從課程總覽、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其中有學生抬頭率、學生舉手發言情況、師生互動形式,乃至教師提問類型及其有效性的統計、分析,最終給出多方面的建議。
在給數學老師邵櫻花提交的報告中,系統甚至對教師的授課語速都進行了點評。認為這個速度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壓力過大,也不會讓他們覺得無聊。“適中的語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聆聽和理解教師傳達的信息。”
此外,報告還提出諸多互動優化建議,比如將齊讀改為“情境推理+分組涂鴉板”,將同桌間對角討論改為“拼圖式合作+實驗記錄單”,建議設計“虛擬超市+角色扮演”環節等。
兩位老師認為,這套系統就如同給課堂安裝上了導航儀,有助于教師打造更加科學、精準、高效的課堂。“當然,有些情感的東西是系統無法感知的。AI課堂智能反饋應該和教師聽課、評課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王達老師說。
誠然,人是萬物的尺度。不管是電腦、白板,還是智能體、大模型,技術是為人所掌握并為人服務的。正如德琳高中張校長所說,人工智能越發達,學校、教師的重要性越凸顯。“沒有教師的正確引領,人工智能對學生來說很可能弊大于利。”
對德琳高中而言,數年來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方面的深耕細作,確實極大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管理水平,但更為關鍵的是,學校借此打造出一支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善于擁抱新技術、探索新方法,以學習者的姿態在育人工作中不斷突破自我的優秀隊伍。他們不僅是數智時代的“技術達人”,更是對好教育、好課堂有更深刻認知與篤定追求的“教育行者”。
有了這樣的認知底座,當AI席卷而來,德琳的老師們沒有本領恐慌,也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循著教育的規律與節奏穩步前行。
01 張榕蓉老師
政治教師張榕蓉老師這兩年在上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這門課。“這是一門比較新的課,相關的教輔材料比較少,好不容易找到一些,時效性又不強。”
于是向DeepSeek求助。她找了一個介紹中美關稅的視頻,要求DeepSeek列舉幾種不同的錯誤解讀,比如概念性錯誤、邏輯漏洞等,并詳細分析錯誤的根源。“最后它給我的東西確實非常好用。”
02 彭敏燕老師
德琳高中高三生物科組長、學科帶頭人彭敏燕老師提到,新高考有一種常見的題型,就是通過科研文獻來考察相關知識點。“對于高中生物教師來說,如何將文獻和考點結合起來,創設類似習題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教師由于自身知識面不夠,難以把一些前沿文獻與知識點做很好的結合。”
彭老師的做法,是讓AI提供一些文獻資料,然后將課本相關知識點“喂”給它,讓AI提出相應的問題和答案,“這樣設計出來的導學案非常適用。”
有時候,彭敏燕老師還會把AI數字人請到教室里,讓它回答學生們各種各樣的專業問題。“這也能夠很好填補教師在某些領域專業知識不足的缺陷。”
03 江嘉欣老師
日語江嘉欣老師面臨類似的難題。日語作為一門小語種學科,在新高考背景下,可供使用的學習材料不足,特別是精準匹配不同層次學生的資料良莠不齊。“以前的做法是大量的搜題、找題,然后改題,要花大半天時間。現在我們只需要把需求發給AI,它就會即時輸出非常適用的內容。”
江嘉欣老師向我們展示當天上課用的一個材料。“我把文本貼上去,讓它參照高考日語試題的題型、難度出5道選擇題,基本一分鐘之內就出來了,有解析、有干擾項,還列出了出題意圖。整體上非常契合高考的要求。”
德琳的老師們不斷提及這樣一個觀點:雖然人工智能很強大,但它提供的東西不能“照單全收”。德琳高一英語鐘星老師就提到,平時他們用DeepSeek根據學情出題、編故事、創作短視頻和單詞游戲等,但有些AI一鍵生成的課件并不匹配班級實際情況,不宜生搬硬套。“人工智能確實能讓教育教學更精準、有效,但,它只終究只是工具,教師的工作更多是創造性的,不能完全依賴AI。”老師們總結道。
打造一個好課型和一支好隊伍,足以讓一所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這遠非德琳學校的終極追求。
今年4月8日,德琳學校與國內教育數字化頭部品牌希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啟動“希沃智慧教育應用示范校”建設項目。雙方將重點落地“AI課堂智能反饋系統實驗班”,探索“AI+備課、教學、教研、數據管理”一體化新模式,進一步優化OMO任務驅動學習模式,實現師生互動、數據可視化的智慧課堂新生態。
簽約儀式上,希沃代表盛贊德琳學校是希沃“全場景覆蓋”的標桿校,并表示將共同把德琳學校打造為全國智慧教育創新的“樣板間”。
德琳學校總校長馬新禮表示,AI時代已來,信息化與教育的融合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此次合作是希沃與德琳學校強強聯合、優勢共融的產物,對于學校的智慧化建設以及日常持續深度運維平板、革新教學模式意義重大。
德琳高中張校長進一步介紹,目前學校正著力打造“德琳AI School”,利用信息技術和AI,將硬件、資源、課程、課堂、教師和學生緊密連接,構建智慧教學系統,實施線上線下融合學習。具體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備課、智能評課、學生自主學習支持以及智能批閱等。
但在全面擁抱AI的同時,張校長也不忘提醒:“我們引進所有資源和模式,核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老師更好地發展。”
他告誡道,AI不能成為替代思考的工具。
“AI賦能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學得更高效、更生動、更精準,但不能讓AI代替思考。一定要讓學生學得更深入,更接近知識的內核,形成思維模型,才能適應新高考的要求,也才能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才。”
另一方面,AI時代的學校教育,容易陷入“重效率而輕溫度,重智能而輕共情”的泥淖之中。張校長強調,在人工智能無可避免席卷一切的背景下,學校與教師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強了,因為立德樹人的工作、培根鑄魂的工作,永遠只有人才能勝任。不管在任何時代背景下,“做豐富而幸福的教育”都是德琳的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