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在戰場上手足無措"、"中國軍隊只會打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是致命弱點"……
翻開西方主流媒體的軍事版面,這類唱衰中國軍隊的論調幾乎天天可見。
特別是那些所謂的"軍事專家",動不動就拿"沒打過仗"說事,仿佛現代戰爭還是靠血肉之軀往前沖似的。美國國防部更是年年發布《中國軍力報告》,一邊承認中國軍事發展速度驚人,一邊又要挑出一堆毛病,就差直接說"中國軍隊不堪一擊"了。
有意思的是,另一個軍事大國的專家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俄羅斯著名戰略家謝爾蓋·卡拉加諾夫曾預言:"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將擁有與美國和俄羅斯相當的核武庫,外加一支龐大的海軍。這將是美國霸權的終結。"
同樣是觀察中國軍隊,為什么西方專家和俄羅斯專家的判斷如此不同?是誰在誤判?又是誰更接近事實?
在烏克蘭戰火未熄、全球地緣政治加速重組的當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能幫我們看清世界格局變化的真相。
中國軍事實力:超越西方想象?
長期以來,西方評估中國軍事實力時總愛強調一點:中國軍隊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以來沒有大規模實戰經驗,因此在真正的戰爭中可能表現不佳。
這種論調在美國政界和軍方廣為流傳。
2024年6月,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蒂莫西·希思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雖然中國軍隊在不斷提升戰備水平,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中國領導層有意在短期內發動戰爭。"
他指出,中國國防開支相對適中,不到GDP的2%,且中國軍隊還面臨各種組織挑戰。
然而,從實際數據看,中國軍隊的實力增長令人刮目相看。
美國國防部2024年底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不得不承認,中國已擁有超過600枚核彈頭,比2023年增加約100枚,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1000枚。此外,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海軍。
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中國在航空航天、導彈技術、網絡戰、人工智能等軍事前沿領域的進步,同樣令西方感到震驚。
卡拉加諾夫在接受俄羅斯《軍工信使》采訪時指出,“西方低估了中國通過自主創新和科技發展實現軍事現代化的能力和決心,當他們意識到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軍事大國時,為時已晚。"
他進一步預測,中國未來將迅速擴充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和戰略核力量,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軍事力量對比。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2019年,時任美國陸軍部長馬克·埃斯珀就預測,俄羅斯軍事能力將在2028年達到頂峰,而中國的軍事實力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高點。
這為美國提供了大約十年的準備時間來應對這些威脅。如今這一預測距離成真僅剩不到五年了。
實戰經驗真的那么重要嗎?
西方分析家常強調中國軍隊缺乏實戰經驗,但這種觀點到底合不合理?這類觀點忽略了一個事實:現代戰爭的性質已發生根本變化,過去的經驗在技術驅動的現代沖突中可能并不適用。
美國蘭德公司(RAND)的一份報告不得不承認,過去二十年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從一支龐大但老舊的軍隊轉變為一支擁有先進裝備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雖然報告稱中國向遠距離投射力量的能力仍有限,但也不得不指出其范圍正在快速擴大,未來美國的軍事優勢很可能在距離中國海岸更遠的地方受到挑戰。
事實上,中國軍隊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現代戰爭經驗。
中國軍隊研究世界各地的軍事沖突,汲取經驗教訓,并據此調整自己的作戰理念、裝備體系和訓練模式。此外,中國軍隊積極開展高水平的聯合訓練,近年來舉行的實戰化演習規模和復雜度已接近實際戰爭環境。
中俄兩國的軍事合作也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機會。
2024年以來,兩國在北太平洋、東海、南海等地區舉行了多次聯合軍演,還開展了戰略轟炸機聯合巡航。與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俄羅斯軍隊合作,無疑有助于中國軍隊提升實戰能力。
卡拉加諾夫在2021年就明確表示,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至關重要:"中國人是我們的親密盟友和朋友,也是俄羅斯力量的最大來源,僅次于俄羅斯人民本身。"
這種戰略協作關系體現了兩國軍事力量的互補性,也展示了兩國在共同應對外部挑戰方面的決心。
中國軍隊的迅速現代化和戰力提升,得益于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的飛速發展。從殲-20隱形戰機、055型大型驅逐艦、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到"中國天眼"和北斗導航系統,中國在關鍵軍事技術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突破,形成了完備的自主研發體系。
這些成就證明,中國軍隊的戰斗力并不依賴于傳統意義上的"實戰經驗",而是建立在強大的工業基礎、科技創新能力和系統化訓練之上。
為什么西方誤判中國軍事能力?
從歷史看,西方對中國軍事能力的評估常常出現低估。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誤判?
首先是對中國軍事規劃和意圖的了解有限。
中國軍隊對外保持適度保密,其決策過程和戰略意圖對西方而言相對不透明,這使西方難以準確評估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真實進展和戰略走向。
其次是文化和認知偏見。
西方分析家往往以西方標準衡量中國軍隊,忽視了中國獨特的軍事發展路徑和戰略文化。比如,中國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理念,常被簡單理解為缺乏戰斗意志,而非戰略智慧的體現。
第三是戰略自負。
多年來在軍事上保持絕對優勢,使西方難以接受中國軍事力量崛起的現實,因此存在一定的否認心理。特別是美國,對自身軍事優勢的過度自信可能導致其低估中國軍隊在特定戰場環境下的實際戰斗能力。
第四是意識形態偏見。
冷戰思維仍在影響西方的戰略判斷,他們習慣于將中國視為"對手"或"威脅",而非平等的國際關系參與者。這種偏見導致他們傾向于放大中國軍事力量的不足,忽視其優勢和潛力。
卡拉加諾夫在2024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西方的錯誤在于他們總是用自己的經驗和標準來評判他人,而這往往導致對中國等國軍事能力的嚴重誤判。這種誤判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前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邁克·米尼漢在2023年1月就發出警告,預測美國將在2025年與中國開戰。
他在備忘錄中寫道:"我希望我是錯的。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們將在2025年交戰。"雖然這一言論被五角大樓官方否認代表國防部的觀點,但反映了部分美國軍事領導人對中國軍事威脅的深切憂慮,也從側面證明了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提升已經引起美方高度重視。
結語
大國博弈的棋局上,眼光不準,可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從卡拉加諾夫這位俄羅斯戰略家的言論中,我們能讀出一個清晰信號:西方對中國軍事能力的系統性誤判,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問題是,這種誤判到底是源于情報收集的局限,還是意識形態的固執偏見,抑或僅僅是不愿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
歷史上的戰略誤判,往往導致災難性后果。
比如,拿破侖低估了俄羅斯的抵抗意志,結果損失近70萬大軍;日本偷襲珍珠港挑戰美國,最終迎來了廣島和長崎的核打擊;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錯估了北越的決心,落得尷尬撤軍的下場。
如今,當某些西方政客和軍事專家還在用冷戰思維看待中國軍隊,仍然沉浸在"技術優勢"的自我安慰中時,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已經悄然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里程碑。
2025年5月的莫斯科紅場,當中國軍人與俄羅斯軍人并肩受閱時,世界格局的變化已經不言而喻。
閱兵式上,普京與中國領導人的熱情互動,遠比任何外交辭令更能說明問題。這種場面在冷戰時期,甚至在十年前,都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并不追求與任何國家對抗,中國從來都強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御性國防政策。
中國軍隊的日益強大,不是為了稱霸世界,而是要確保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不受侵犯。
這一點,卡拉加諾夫在接受《新政治家》雜志采訪時也曾提到:"在現代戰爭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這是一位經歷過冷戰、見證了蘇聯解體、親歷了俄烏沖突的軍事戰略家得出的結論,值得所有人深思。
對西方來說,如果繼續低估中國軍事實力,固守冷戰思維,必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陷入被動。
而對中國而言,既不需要對西方的低估憤怒,也無須對俄羅斯的贊譽沾沾自喜。
我們要做的,是繼續走自己的路,建設自己的軍隊,維護自己的安全,同時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與世界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因為一個國家的真正的強大,不僅在于軍隊的裝備和數量,更在于其戰略定力和文明底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