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代發達的城市文明是上海的“今生”,那么古老的鹽業文明無疑是上海的“前世”。上海作為中國東部河海交匯的樞紐,自古便是人類文明與海洋產業交融的核心地帶。海鹽產業,作為海洋經濟特色的主導產業,不僅是上海古代經濟的重要支柱,更是中國海洋文明演變的生動縮影。
先秦到漢唐時期,上海產鹽帶主要分布在金山、奉賢一帶。五代以后擴大到寶山、南匯沿岸。宋元明時期,浦東、奉賢、金山等出現了大規模的鹽場,反映了江南古代鹽業發展的盛況。明代中葉以后長江口擴張、淡水下移,產鹽帶不斷萎縮,鹽業步入衰落階段。至道光年間長江口門內古鹽場基本消失。
到了近現代,上海,作為中國和遠東人口最多、生產力最大的工商城市和口岸開始崛起,形成了最重要的社會和人文因素,對長江口鹽史變遷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部鹽業史,既是一部產業史,也是一部經濟史、社會史、環境史、生態史;既是對歷史地理的復原,也是對生態地理的重構。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鮑俊林的新作《長江口鹽業簡史》一書,全面展現了上海地區鹽業發展與人類文明演變的重要面貌,從鹽的視角呈現了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側面。
當你漫步在新場古鎮的老街上,是否會想到這里曾經是繁華一時的鹽業重鎮?當你聽到航頭、大團、六灶、下沙、三灶、鹽倉、灶港這些略顯奇怪的地名時,可想過這些曾是古代鹽業生產和流通所留下的痕跡?
雖然昔日的鹽場消逝,鹽業已無,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現代文明和城市繁榮,但是那段歷史仍舊需要我們不斷汲取和懷念。
5月14日(周三)下午2:00,我們邀請到復旦大學資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長江口鹽業簡史》的作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鮑俊林來到上海圖書館東館,以鹽為媒,與您共同探討上海的前世“文明”。
活動介紹
【活動介紹】
1、活動主題:上海的“前世”:一粒鹽背后的海洋文明史——《長江口鹽業簡史》新書分享會
2、活動時間:5月14日(周三)14:00—15:30
3、活動地點: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研討室7-03(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迎春路300號)
4、活動嘉賓:
葛劍雄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長期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發展史》《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等及論文百余篇,作品獲“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郭沫若史學獎”等,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鮑俊林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海洋地理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區域環境變遷、歷史自然地理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在Climatic Change,Land Use Policy及《地理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潮灘環境與蘇滬沿海歷史生態地理》《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系變遷》等,獲評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獎、譚其驤禹貢基金優秀歷史地理青年論著獎。
王衛東(主持)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相關圖書】
《長江口鹽業簡史》封面
《長江口鹽業簡史》
鮑俊林 著
關春巧 責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24年12月出版
【序言】
葛劍雄
前兩年鹽業部門公布了一項數據:我國供應的食鹽,海鹽只占5%,其他主要是巖鹽。這出乎不少人的常識概念,因為他們一直認為,既然中國東南面臨大海,有18000千米的海岸線和那么多海島,自然應該以供應海鹽為主。其實他們混淆了一個概念:資源所在地不等于就是產地,產地也不等于行銷地或消費地。
食鹽是人類的生活必需品,在市場經濟中也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得講究價格和利潤。商品的價格取決于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不同時期、不同生產力條件、不同社會制度,同一時期不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下,食鹽的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都可能不同,甚至有懸殊的差異。
就以海鹽而言,理論上海水都含鹽,都能用于產鹽,實際卻不是那么簡單。海水自然形成鹽結晶又能為人所獲取的情況很少,絕大多數是人類利用海水生產的。要選擇海水濃度高且容易汲取、攔蓄、蒸發的地方,還得考慮陽光、風力的條件。一般要選合適的海灣、灘涂,建成鹽田。用鹵水煮鹽時,還得有多種制鹽工具,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又得計算燃料的來源和價格,這些都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人均食鹽消費量基本上是一個常數,產區的產量與消費區、消費量有相對穩定的關系。產量超過了消費量會造成供過于求,導致滯銷和價格下降;反之則會供不應求和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產銷區間的調整或重新組合。從產區到銷區的物流成本必定要計入食鹽的銷售價格,在交通運輸手段原始落后的前提下,產區離銷售區不能太遠。如果在合理的物流范圍內沒有足夠多的消費人口,即使自然條件合適,也不可能產生產地。如果原有的消費人口減少或遷離,又會導致原有產地的萎縮或終結。
交通運輸路線和手段的改變導致物流成本的變化,如水運與陸運、人力和機械、路線的改變,直接影響到產地和產量的變化,大幅度的變化最終會改變產銷的基本關系和格局。在只靠人背馬馱的條件下,物流成本往往遠超生產成本,導致很多交通不便的山區的鹽價更為昂貴。通了公路、鐵路之后,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低的巖鹽完全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輸送,成了商品食鹽的主體。
歷史上濱海與河口地區是重要產鹽地,但難免受到潮汐和海洋災害的影響,為了防災抗災,就需要修筑堤塘壩閘和相關設施,還要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或突擊性的修復加固。這與食鹽生產往往不能兼顧,造成對鹽產地的直接影響,如占據或毀壞了原有鹽田,影響或截斷了海水來源,或者影響了海水的鹽度。為了就近取土,有時不得不毀壞已有鹽田。對蘆葦和荒草的需求,導致保留或擴大灘涂的需求,直接影響到鹽田的范圍。
當同樣的蘆葦荒草灘涂的土地產值超過鹽產值時,廢鹽田復灘涂就是必然的選擇。當本地產鹽價失去競爭力時,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成為有效措施。近代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林牧副業的進步使沿海灘涂荒地有了多種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于是開發利用已久的鹽田陸續被改造為農田、牧地、林草地、工業用地、生態保留地,也有些鹽田成了聚落或休閑空間。
此外,明清以來鹽引制度的變化,官府專賣制度和行銷區的變遷,對私鹽取締與打擊的力度,跨區域貿易對食鹽生產和運銷的影響等,諸如此類的社會和人文因素,也都影響著鹽業的興衰演變,有時比自然因素的作用更大、更劇烈。
所以,一個區域內鹽業的興衰歷史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復雜互動的產物,是當地人群的生活、生產、生存方式與所在空間的各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和調適的結果。由此產生的研究成果既是一部產業史,也是一部經濟史、社會史、環境史、生態史;既是對歷史地理的復原,也是對生態地理的重構。
鮑俊林的《長江口鹽業簡史》以長江口——長江三角洲的前緣,即長江與東海的交匯地帶——為論述范圍,分析了該區域的鹽業興衰過程,揭示了長江口鹽史在全國鹽史變遷上的共性,以及它具有的地方特殊性。這一范圍自然環境錯綜復雜、人類活動強烈頻繁、生態系統敏感脆弱,特別是近代上海這個中國和遠東人口最多、生產力最大的工商城市和口岸的崛起,形成最重要的社會和人文因素,對長江口鹽史變遷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這只是一部簡史,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認為,此書體現了作者多年來的研究基礎和水平,達到了預定目標,是一項符合我期許的成果。
圖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提供
圖文編輯:張夢圓
通訊員:趙 睿 閆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