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閱此篇《如夢令》,未見其人心已傾。”5月10日晚,南京老門東景區的南京越劇博物館門前,身著紅色宋朝服飾的越劇演員裘賽琳婉轉吟唱。悠揚的越韻與千年宋詞碰撞,吸引了眾多觀眾,共同見證新概念越劇《李清照·如夢令》這一沉浸式演出的震撼開場。
全女陣容重塑經典
解構傳統性別敘事
江南時報記者了解到,《李清照·如夢令》以“婉約詞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為脈絡,巧妙地將古典詩詞的深邃意境、水墨丹青的雅致韻味與現代舞臺科技的創新成果完美交融。作為首部沉浸式越劇,該劇在演出形式上大膽突破傳統,采用行進式演出模式。觀眾不再局限于固定座位,而是化身“移動的標點”,隨著劇情的推進穿梭于不同場景之間,仿佛置身于不同維度的平行宇宙空間,深度體驗沉浸式戲劇的獨特魅力。更為新穎的是,故事開場不久便開啟“雙線劇情”模式,觀眾可依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跟隨的劇情線路,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與互動性。
在《李清照·如夢令》的演出中,傳統戲曲舞臺與現代裝置藝術相融合,營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藝術世界。舞臺上,荷影婆娑搖曳,破碎的枝椏無聲訴說著才女壯志未酬的遺憾,藩籬間光影變幻,編織出李清照生命中的一個個瞬間與永恒。通過“綠肥紅瘦”這一經典意象,引發觀眾對女性在封建禮教下如何覺醒的深刻思考,同時也促使當代人反思,在生活的洪流中應如何追尋真正的自我。
值得關注的是,《李清照·如夢令》的演員陣容全部由女性組成。該劇編劇之一陳斯曼對此解釋道,全女班的設定,旨在傳遞打破性別枷鎖、重塑女性主體性、挑戰性別二元對立等重要理念,聚焦女性的話語權以及突破傳統美學性別桎梏、傳承非遺等深刻主題。在傳統戲曲領域,女性角色常常由男性定義,如京劇男旦便是典型代表。而《李清照·如夢令》的全女班越劇,以純粹的女性視角重新塑造李清照這一經典形象。劇中,李清照不再僅僅是人們印象中的“婉約詞宗”,更是一位清醒的叛逆者。少女時期的醉意、追問與感傷,皆從女性演員的身體自然流露,徹底拒絕男性凝視下的“被書寫”命運。更為大膽的是,劇中男性角色如趙明誠等,同樣由女性演員扮演,但她們并非簡單地模仿男性,而是以柔化剛,憑借眉眼間流轉的克制,巧妙展現男性角色背后的權力結構,有力地解構了“才子佳人”敘事中固有的性別霸權。
“90后”編劇創新傳承
傳統戲曲煥發新生
該劇制作人兼編劇劉軒宇現身演出現場,與觀眾一同沉浸在精彩的劇情之中。他專注地觀察演員的每一個動作,認真傾聽觀眾的每一句評價。
劉軒宇向記者透露,創作《李清照·如夢令》,源于當年南京越劇團表演的《李清照》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深遠影響。團隊保留了李清照這一核心角色,耗時約三個月,幾乎全新創作了劇本。作為一名“90后”編劇,此前主要從事音樂劇創作的劉軒宇深知年輕群體的文化需求。他表示,《李清照·如夢令》是一部大女主戲,在創作過程中著重向現代女性價值方向傾斜。然而,由于演出篇幅的限制,不得不忍痛舍棄一些內容,這也成為他心中的一大遺憾。
劉軒宇坦言,希望通過創新的表現形式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當前,盡管傳統戲曲在年輕群體中呈現出復蘇的態勢,但相較于音樂、話劇和影視等藝術形式,其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仍有較大差距。他指出,傳統戲曲存在角色塑造過于臉譜化的問題,難以滿足現代觀眾對復雜人性深度探索的需求。此外,戲曲音樂架構相對簡單、情感表達技巧不足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不過,劉軒宇對戲曲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為,只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積極革新,充分發揮演員的專業技藝和各門派的獨特傳承優勢,并與現代故事敘述方式有機融合,傳統戲曲必將迎來新的發展紀元。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