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其第二任期內的首次重大中東訪問,連續造訪沙特、卡塔爾與阿聯酋,試圖以“經濟合作+安全談判”的雙輪驅動模式鞏固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但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外交秀中,一個關鍵角色的缺席卻引發國際高度關注,以色列,不在此次行程之列。
是疏忽?是策略?還是一種帶有信號的刻意冷淡?從特朗普政府的一貫風格來看,遺漏從來都不是偶然。這一安排引發外界強烈猜測:昔日“鐵桿盟友”之間,是否正悄然走向戰略分岔口?
表面上,特朗普此行被包裝為“鞏固經貿合作”的出訪路線,重點在于推動海灣主權財富基金加大對美投資、圍繞人工智能與半導體深化合作,并為其標志性的“美國優先”政策注入一劑國際資本強心針。沙特承諾6000億美元投資、阿聯酋放話1.4萬億美元的未來投入,雖然大多尚屬口頭意向,但已足夠為特朗普的外交形象加分。
但真正讓這場中東之旅不同尋常的,并非那些虛實難辨的數字,而是美國對以色列的“冷處理”。回顧特朗普第一任期,他的首次出訪就選擇沙特+以色列“雙站連跳”,并大張旗鼓推動《亞伯拉罕協議》,試圖塑造美國撮合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的“世紀功績”。如今,特朗普再度造訪中東,卻故意繞過以色列,這種“外交缺席”本身就是最有力的信號。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與《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均報道,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關系趨冷。分歧不僅限于個性摩擦,更在于重大安全議題上的立場對立:特朗普主張與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推動與伊朗恢復談判,甚至傳出支持加沙戰后重建;而內塔尼亞胡則持續推動加沙戰爭升級,并堅決反對與伊朗接觸。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選擇不訪以色列,更像是在中東“重新劃線”,主動拉開與以色列極端政策的距離。
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正在失去海灣國家的戰略耐心。以往,沙特、阿聯酋等國對以色列仍保持“間接協調”的合作態勢,基于共同對抗伊朗的威脅。但如今,局勢反轉:以色列在加沙的血腥軍事行動已成為地區安全不穩定的主要根源,甚至引發海灣國家內部輿情反彈。與此同時,以色列對伊朗的敵視也越來越顯得“脫節”,因為海灣國家希望通過緩和來換取戰略喘息空間,而以方卻不斷挑釁、破壞地區穩定。
因此,特朗普的“避開以色列”并非臨時起意,而是一種外交再平衡。他正在用行動向海灣國家表明:美國優先的利益,不再為內塔尼亞胡的極端冒險政策埋單;美國對中東的控制,不必再依賴單一國家的綁架。在后亞伯拉罕協議時代,特朗普正試圖構建一種“去以色列中心化”的新區域秩序。
特朗普的算盤很清楚:通過貿易與技術合作綁定海灣資本,為自己打造一個“親美、富有、聽話”的中東伙伴圈;同時壓縮以色列在地區的影響力,以便日后用“重新接觸以色列”作為戰略籌碼換取更大的政治回報。這種“棄卒保車”的地緣游戲,雖不光彩,但邏輯嚴密,符合特朗普的一貫風格。
至于以色列方面,盡管《耶路撒冷郵報》試圖以“匿名消息”“不會受損”等論調辯護美以關系的穩定性,但其慌張背后,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內塔尼亞胡政府正在將以色列推向孤立邊緣,昔日的西方盟友如今更關心如何控制火勢,而不是陪著他點火。特朗普冷處理訪以行程,實際上正是對以色列當前戰略的某種“軟懲罰”。
當然,美以關系不會因一次出訪就“破裂”。但重要的是信號:美國正在調整其中東戰略重點,不再把以色列當作“唯一支點”;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在未來區域事務中的“分量”正在上升,而以色列正在被邊緣化。這對于內塔尼亞胡政府來說,是一次不容忽視的外交警鐘。
特朗普的中東三國行,是一場“表面合作、實則重塑”的大戲。在這場秀里,缺席的以色列,才是最關鍵的主角。而真正的問題是:未來的中東秩序,還會圍著以色列轉嗎?還是會迎來一場結構性洗牌?結局還未揭曉,但答案,或許已在這次行程安排里寫得明明白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