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飲食管理是控糖關鍵
但不少患者存在飲食誤區
影響血糖甚至加重病情
速看 10 大常見誤區
并給出科學建議
助您科學控糖
誤區1:糖尿病不能吃任何水果
錯誤觀點:水果含糖高,糖尿病患者應避免。
科學真相
血糖可控(空腹血糖在7mmol/l和餐后2小時血糖在10mmol/l以下)的情況下可適量攝入低糖水果(如蘋果、桃、莓類、柚子等)。
建議:不要空腹或餐后立即吃水果,餐后2小時后食用,一天不超過250g。
誤區2:無糖食品可以隨便吃
錯誤觀點:包裝上標有"無糖"的食品對血糖沒有影響,可以放心吃。
科學真相
"無糖"僅指不含蔗糖、葡萄糖,但可能含有碳水化合物(如淀粉、麥芽糖),仍會升高血糖。
許多無糖餅干、糕點仍含大量脂肪和熱量,過量攝入會導致血糖波動。
建議:查看食品標簽,關注總碳水化合物和熱量,而非僅看"無糖"字樣,20-30g可用來加餐。
誤區3: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錯誤觀點:米飯、面條等主食升糖快,最好不吃或少吃。
科學真相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過度限制可能導致低血糖或代謝紊亂。
關鍵在于選擇低GI主食(如糙米、燕麥、全麥面包)替代一部分主食,控制攝入量而非完全不吃。
建議:采用"餐盤法則"——1/2蔬菜、1/4優質蛋白、1/4粗細搭配的主食。
誤區4:多吃粗糧就一定健康
錯誤觀點:粗糧比細糧健康,可以無限制吃。
科學真相
粗糧(如燕麥、糙米)富含膳食纖維,升糖較慢,但過量仍會導致血糖升高。
部分"粗糧食品"(如全麥餅干、雜糧饅頭)可能添加糖或油脂,需謹慎選擇。
建議:粗糧應替代部分精制主食,而非額外增加攝入量,胃腸道不好的糖友少吃或不吃。
誤區5: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素不能吃肉
錯誤觀點:肉類會導致血糖升高,應完全素食。
科學真相
完全素食可能導致貧血、蛋白質和維生素缺乏,影響健康。
建議:選擇雞、鴨、魚、豆制品等優質蛋白,避免高脂肪肉類(如肥肉、動物皮、加工肉等),推薦量每天100-150g。
誤區6:喝粥對糖尿病患者有好處
錯誤觀點:粥易消化,適合糖尿病患者。
科學真相
粥煮得越爛,淀粉糊化程度越高,升糖速度越快(GI高)。
建議:不推薦喝粥
誤區7:堅果健康,可以隨便吃
錯誤觀點: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多吃無妨。
科學真相
堅果(如核桃、杏仁)雖然健康,但熱量極高(100克≈600大卡),過量會導致體重和血糖上升。
建議:每天攝入10-15克原味堅果,避免加糖或鹽。
誤區8:糖尿病專用食品可以降糖
錯誤觀點:市售"糖尿病專用"食品具有降糖功效。
科學真相
這類產品只是調整了糖分比例,并無特殊降糖作用。
部分保健品夸大宣傳,甚至可能干擾正常藥物治療。
建議:不要依賴"降糖食品",均衡飲食才是關鍵。
誤區9: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隨便吃
錯誤觀點:血糖穩定后,飲食可以放松。
科學真相
糖尿病是慢性病,即使血糖暫時穩定,不健康飲食仍可能導致反彈。
長期高碳水、高脂肪飲食會增加并發癥風險。
建議:堅持低糖、高纖維、適量蛋白的飲食模式。
誤區10:糖尿病人可以喝湯
錯誤觀點:湯口感好,不升血糖。
科學真相
湯的主要成分是水,含鹽、脂肪及少量的蛋白質,對血壓、血脂均有影響。
攝入大量的湯會使主食糊化,容易升高血糖。
建議:不推薦喝湯,想喝湯的糖友餐前1小時用吸管可以喝少量的湯。
★ 科學控糖的黃金法則:
1. 控制總熱量,餐后半小時運動半小時,保持健康體重。
2. 選擇低GI食物,每餐先吃綠葉蔬菜,再吃葷菜,最后吃主食的順序進食,避免血糖劇烈波動。
3. 均衡營養,適量攝入碳水、蛋白和健康脂肪。
4. 定時定量進餐,避免暴飲暴食。
5. 監測血糖反應,個性化調整飲食。
來源:湖南疾控、慢性病防控與健康(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非商業用途,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