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筆下的解憂雜貨店,是一個溫暖人心的港灣,人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奇妙的事情隨即不斷發生。
在學校里,我們是否也可以有類似的“解憂雜貨店”,讓面臨精神困擾的孩子們獲得心靈的呵護?畢竟,這已是一個迫在眉睫需要應對的時代難題。
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全國性調查也顯示,我國6至16歲在校中小學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達17.5%。
在深圳,恰有這樣一所學校,通過鏈接各方面資源,在校園里打造一個又一個“解憂雜貨店”,以不同的方式緩解學生壓力,呵護心靈成長,最終贏得了師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贊許。
這所學校,就是獲評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示范學校”“深圳市首批勞動教育示范校”等諸多榮譽的深圳市德琳高中。
如果要在德琳高中首推一個“解憂雜貨店”,相信不少學生會選心力成長中心。高一的李同學說,這是他的心靈港灣;高三的萬同學說,心力成長中心打開了他的心結,讓他重新振作起來。
而對于第一次來德琳的人,可能最想問的問題是:“為什么叫心力成長中心,而不叫心理中心?”
從“心理”到“心力”,一字之差,并非標新立異,而是德琳的教育理念使然。中心負責人吳喜燕老師說,傳統的稱呼,容易讓人產生“有問題才去心理中心”的看法,而德琳心力成長中心的初衷,是通過正向引領與全面賦能,讓每個學生獲得心靈的力量,最終實現健康、幸福的成長。用德琳高中張輝校長的話說,就是“讓無力者有力,讓無望者前行。”
以此理念打造的心力成長中心,充滿溫馨、親切的氣息。除了常規的兩間咨詢室、沙盤室、宣泄室,還有幽靜的放松間,配備懶人沙發、音樂躺椅,蓬勃生長的綠植以及純天然的香薰。“同學們很喜歡這里,壓力大或者睡眠不好的時候,都會來這里放松一下。”
“學校最近還給我們采購了一批物資,這里會有一面植物墻,這里是一個粘板,會展示一些活動照片和學生留言。這里還有一些益智類的玩具,比如樂高、魯班鎖等。”
吳老師如數家珍地說,這些玩具的配備同樣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考量,就是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緩解情緒困擾,獲得心力成長。“近期我們還會引入當下流行的園藝療法,在天臺上創設一個園藝區。”
吳老師是兩年前入職德琳高中的。正式入職前,她就偷偷溜進這里“考察”了一番,結果對學校的好感倍增。在她看來,德琳對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不僅體現在硬件配備上,還落實在專業隊伍打造上。學校一共有4名全職心理教師,高于一般學校的師生比。學校不僅經常動員心理教師參加各種專業學習、比賽,還聘請專家到校開展培訓,確保全校教師都考取了心理健康教育C證。
所有這些,最終轉化為對學生實實在在的托舉。吳老師向我們分享了一組客觀數據,從近兩年的統計看,德琳高中學生的心理狀況有了很大幅度的正向改變。
而受益于此的李同學則充滿深情地說,吳老師很溫和,卻很有動力,就像土壤里的種子,汲取身邊的所有養分,向上生長。吳老師有一種敢于嘗試的勇氣,遇到困難從不逃避。“我被她深深感染了,努力在學習她的閃光點。雖然偶爾還會迷茫,但我已經擁有了繼續前進的勇氣。”
課堂是學校育人的主陣地,也是支撐學生心力成長的重要平臺。德琳高中的4位專職心理老師,除了在心力成長中心開展一對一的咨詢與輔導,更多的時間是走進課堂,用各種各樣的課程與活動為學生的生命賦能。
在吳老師看來,當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學業壓力、人際交往、親子關系。為此,德琳的高一心理課程,主要涉及情緒管理、人際交往以及生涯規劃,高二更加注重學法指導,高三則聚焦解壓賦能。學校還將每年的五月、十一月確定為“心理健康月”,在此期間面向全校師生集中開展各種賦能活動。
有意思的是,德琳的課堂,不僅施之于學生,也施之于家長。吳老師介紹,他們在給學生進行心理調適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心理壓力甚至創傷的來源,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有些學生甚至會“吐槽”,在學校已經調適得好好的,一到家里又被打回原形。
究其原因,還是家長未能正確處理好親子關系。愛之深、責之切,很多家長會以愛的名義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干涉乃至責備。“但孩子并不是我們的敵人!如果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與自由,孩子會有更好的生命狀態,會更活潑、天真、浪漫。”
吳老師說,接下來德琳高中將面向高三學生家長開辦心理調試工作坊,通過改變家長,為學生集聚更多托舉之力。
另一個參與面更廣、影響更深遠的“家長課堂”,是已悄然開展兩年的家校共讀會。
高二學生家長劉清媚是在孩子入學后第一時間加入這個組織的。據她介紹,共讀的方式主要是線上。“每個年級都有微信群,群里有領讀人,每天晚上會把第二天共讀的內容發到群里,大家會陸續分享各自的朗讀錄音、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每讀完一本書,還會組織線下分享會。”
一年多來,劉清媚和其他家長們已經讀完了12本書,目前正讀第13本。所讀書籍多與心理健康、親子教育相關,比如《幸福,從接納開始》《家庭教育的秘密》《孩子,長長的路你慢慢走》《孩子的品格》《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學習力》《冥想五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等。
這種別開生面的“課堂”,不僅給家長帶來深遠影響,也間接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影響著德琳的教育生態。
劉清媚說,以前她會給自己和孩子很大的壓力,對孩子的成績看得很重,管得很嚴,又不注重方式方法。“吵架、沖突、摔門這些,都是家常便飯。”現在,劉清媚懂得要通過理解與同頻贏得孩子的心。比如小孩周末回家希望放松一下,她不會斥責他偷懶,而理解這是一周高強度學習后必要的休息。孩子在家時,她會用心準備一桌美味的飯菜,再跟他聊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現在孩子變得更加陽光,更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運動了。他還會跟同學說,媽媽很懂他。”
熟悉德琳的人會發現,這所學校的家長是一個頗為神奇的群體。首先,他們是德琳教育的認同者和追隨者,否則不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里來。其次,他們也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成為德琳教育的受益者,在這里獲得支持與成長。最后,他們還是德琳的服務者與共建者——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家長們自主創建并維護的愛心驛站上。
與位于四樓的心力成長中心相比,這個距離操場幾步之遙的溫馨小房間,更有“解憂雜貨店”的味道。高二學生家長胡佩璇現為愛心驛站站長。據她介紹,德琳高中的家委會有多支隊伍,包括義工組、活動組、生活組、膳食組、知心組和愛心驛站等。其中,愛心驛站與知心組都與學生的心靈成長息息相關。
目前,參與愛心驛站工作的家委成員有12人,再加上日常報名參加輪值的家長,已能夠確保其常態化運作,也就是說,學校開學的每一天,從早到晚,都有家長在此值守。作為站長,胡佩璇每天在這里的時間有兩三個小時。
在學生們眼中,這個小小的地方,就是家在學校的延伸,是另一個溫暖的小家。有的學生跟同學鬧矛盾,或者對食堂菜品、宿舍安排不滿意,會來這里傾訴;有的孩子考試失利了,或者想家了,會來這里尋求慰藉;有些粗心的學生上體育課忘記帶水了,或者嘴饞想吃點小零食,可以在這里得到投喂;甚至,有些頭疼腦熱或者手腳扭傷,程度又達不到上校醫室的,也會來這里休息或求助。
對于孩子們五花八門的需求,訓練有素的值班家長有各種應對之策。就像提供的零食必須是符合要求的綠色食物一樣,他們給予孩子的反饋和支持也講究方式方法。胡佩璇笑著說,“贊美三部曲”就是她常用的招數:第一,用微笑真誠開場;第二,細數孩子的閃光點;第三,強化成就感,激發內驅力。
但這遠非德琳家長工作的全部。當家長們的能量進一步輻射,愛心驛站便有了新的延展。
高三家長、知心組組長黎彩如是學校家委會的骨干,是家校共讀會創辦第一天就加入的資深會員,也是一名頗具愛心的瑜伽愛好者和研究者,當地街道長青老年大學的講師。
早在一兩年前,應學校邀請,黎女士就為德琳高中的老師們開展了幾場身心頌缽療愈活動,沒想到效果極佳、反響熱烈。于是,從今年開始,學校正式延請她作為校外導師,每周開設兩節面向學生的頌缽社團課。短短半個學期,參加的學生已有七八十人。
心力成長中心吳老師和家長黎女士
雖然每次課只有一個小時,但黎女士格外用心地打造課堂的內容與形式。周二的課程以沙龍的形式開展,周四則是個案咨詢與輔導,主要通過冥想、頌缽等方式,為學生洗去一身疲憊,煥發生命活力。
“我始終保持利他與愛的初心,用簡單、真我的生命狀態學習和生活,用生命狀態影響生命狀態。”
黎女士說,在教學相長中,自己也得到巨大的助力與成長。“這是一件讓我非常開心、非常欣慰的事情。”
高一年級的李同學是頌缽社團課的擁躉。他說,缽在敲擊后會發出特定的共振頻率,這種頻率能幫助人達到深度放松的狀態,促進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有助于緩解壓力、消除疲憊,還有助于睡眠。“頌缽對我來說,就是我在德琳的心靈寄托。”作為“元老級”的社團課學生,本學期的課,他一節沒有落下。除此之外,他還成功把這個課“安利”給三位同學,最終大家都成為頌缽的“死忠粉”。“他們的體驗都是:很神奇,感覺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衣食住行皆文章。在德琳高中,宿舍也是一個重要的修行場,是心靈棲息地,更是能量加油站。
“嚴而有愛”,是德琳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原則。宿舍自然也有各種“清規戒律”,比如起床與就寢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比如不能帶手機,不能帶不健康的零食等。
但在另一面,又有諸多體現對學生尊重與呵護的細節。比如早上的叫醒鈴聲,不是震耳欲聾“炸雷”式的聲響,而是讓人愉悅的輕音樂。晚上入睡前,還有5分鐘的冥想時間,幫助大家更好入眠。
當然,一個環境里,最重要的氛圍與情感的構建者,是人,具體到學生宿舍,生活老師便是一支核心力量。
目前,德琳高中共有46名生活老師,他們不僅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和飲食起居,還會參與到手機、零食管理,學生自律習慣養成以及心理疏導中來。負責任、嚴而有愛、像媽媽一樣……這是很多學生、家長對德琳生活老師的評價。
頗具戲劇性的,我們在這里再次看到劉清媚的身影——她不僅是德琳的學生家長,家委會的骨干,家校共讀會的成員,還是學校里的生活老師。
說起這個全新的職業,劉清媚坦言也是機緣巧合。一方面,在參加讀書會以及家委會的工作中,她得到極大支持與成長,對學校認同度非常高,也萌生了進一步服務學校與學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學校上學期剛好出現生活老師崗位空缺。在家委會的推薦下,經學校考核、評估,她如愿以償成為生活老師的一員,負責管理62名高二女生。
當同學的媽媽變成了生活老師,是怎樣一種體驗?劉清媚得到的反饋是:很多人稱她為第二個媽媽。她會利用中午、下午短暫的時間跟孩子們溝通、交流,聽他們吐槽,也給出引導與建議;她會細心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準備一些日常藥品或生活用品;上體育課的時候,她會利用休息時間到操場上跟孩子們一起玩游戲,在趣味運動會上自告奮勇給他們拍照;有些孩子偶爾錯過了飯點,她會給他們提供食物充饑;有些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情緒低落,她會帶著她一起種些小植物,感受生命的神奇與成長的力量。
對于生活老師劉清媚來說,這不是一種單向的付出,而是與學生、與學校的雙向奔赴。
“我不會覺得壓力大或者很辛苦,而常常覺得很充實、很快樂,因為整天跟孩子們在一起,這種感覺真的特別好,他們也賦予我很多的正能量。”
有人說,體育就是最好的心理教育,也有人說,一所學校越是重視體育,越是把學生寶貴的時間花在體育運動上,就越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德琳學校的舉辦者和管理者們,正用實際行動為這些觀點背書。
走進德琳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美麗寬廣的大操場。除此之外,德琳還有1個足球場,1個匹克球場,7個籃球場,5個羽毛球場,2個排球場;另有游泳館、攀巖墻等運動場館。很多在讀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說,當時就因為這些,對德琳一見鐘情。
“把健康當做一種能力來培養”,這是德琳的教育初心和野心。經過多年努力,學校斬獲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示范學校”金字招牌,其中,體育運動的全面、深入推進,可謂居功至偉。
在德琳學校,從2024年開始,小學初中和高三年級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每周開設五節體育課;高一高二每周開設三節體育課。學校體育課,既有常規的行政班課,也有模塊化教學,有籃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項目,確保每個學生至少有一項體育愛好或專長。學校還嚴格落實早操、課間操“兩操”制度,每個學生每天跑步不少于1200米。
運動,不僅提振了師生的精氣神,也深刻改變著整個校園的面貌。在讀高三的萬同學說,前一兩年,他曾因成績突然下滑面臨極大心理壓力,加上和家長關系不和,使他一度產生抑郁癥狀。
“后來我求助于心力成長中心的鄧老師,她非常耐心地和我一起尋找問題的根源,又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打開了我的心結,讓我重新振作起來。”
其中的一個建議就是讓他多運動。以前從不運動的他,開始嘗試打排球,很快發現身體和情緒有了極大改善。雖然現在已是最為緊張的高考沖刺期,但萬同學仍會堅持每天放學打一會球。“對我來說這點時間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因為我得到了良好的狀態和更高的學習效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