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課,“瘦、皺、漏、透”是其“形”,參透悟到其精妙才是“核”。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王笑梅
特級教師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黨委書記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蕊春園里,亭臺樓閣,水榭池魚,廊道曲回,氣象萬千。其中,最具韻味的當屬古柏古亭掩映下的假山,蒼勁古樸,怪石嶙峋,靈秀通透,洞洞相連,擁有中國傳統假山石鑒賞視野的“瘦、皺、漏、透”之美。
這座假山石為學校師生提供了立體豐富、生動博大的課程場境,是大家賞景、悟道、育德、養心的獨特資源,也是好課的啟迪性樣本。觀賞假山,“瘦”顯挺拔之姿,“皺”含紋理之韻,“漏”藏空靈之妙,“透”展通達之境。我們將這傳統美學理念遷移至課堂教學領域,努力打造彰顯“瘦、皺、漏、透”特質的品質課堂。
簡潔凝練,聚焦核心
“瘦”在賞石文化中指石體挺拔俊秀、線條清晰,不臃腫冗余。瘦中見奇,奇現筋骨。對應到課堂教學中,“瘦”體現為教學內容的精練、過程的清簡、語言的凝練,如瘦石般削盡冗繁,保留最精要的內核。
教學內容的精練聚焦。“瘦”的課堂要求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提煉,區分主次,突出重點,削枝強干。如同雕刻家去除多余石料以凸顯作品神韻,教師則從龐雜的知識體系中篩選出最具價值的教學內容以聚焦重點。
教學過程的清晰分明。“瘦”的課堂“骨架”清晰,結構分明,教學邏輯清楚流暢,學生能明確感知課堂的思維脈絡,通過簡明的板書、可視化的思維導圖,就能讀懂一節課的核心概念與關鍵問題。
教學語言的簡練準確。教師課堂力克冗余講解,用簡潔有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如同瘦石的線條干凈利落卻富有表現力。
紋理豐富,激發探究
“皺”指石頭表面紋理褶皺豐富、起伏有致,充滿變化。一節具有“皺”之特質的好課,一定是善于設置問題情境、懸念沖突或思維碰撞環節,制造認知“褶皺”,體現層次性與思維活動的張力,引導學生的探究由淺入深發展。
認知沖突的巧妙設置。如同石面的凹凸產生光影變化,教師精心設置認知臺階,有意識制造適度的思維障礙和觀點碰撞,讓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中獲得學習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辯證思考。
問題鏈的連環設置。“皺”的課堂往往通過問題鏈設計實現。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梯度,通過問題鏈的遞進、任務群的層次安排,以及創設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教學過程充滿波瀾,不斷泛起思維的漣漪。
教學節奏的張弛有度。“皺”也表現為教學節奏的起伏變化,通過快慢、動靜、講練的交替,保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與參與度;通過對比、悖論或開放式任務,讓兒童如摸到石上溝壑般在“不平整”處生發探究動力,使課堂如假山石般皺中見變,變中有思,曲折有致。
“皺”是山石的機理,也是課堂的層次感。假山因“皺”而耐看,課堂因矛盾或懸念而耐思。假山的皺褶使其更具觀賞價值,兒童的“認知皺褶”正是思維發展的生長點。
思維流動,互動貫通
“漏”在賞石中指石體孔洞空隙氣息貫通,漏中見靈,具有石孔透風的通達感。在課堂教學中,“漏”體現為教師有意為之的知識留白、學生自主建構探索的空間及課堂經驗“漏”向更廣闊的生活世界的通道。
知識留白,“漏”出“認知空隙”?!奥痹谡n堂中體現為知識的留白,兒童認知發展需要適度的“認知空隙”,過度的教學填充會窒息思維活力。教師在講解時不是將所有的知識和結論全盤托出,而是點到為止,保留讓學生自己“填補”和“發現”的空間,巧妙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總結。
時間留白,“漏”出自主空間。太湖石的“漏”指其通透的孔洞,而好課的“漏”則是留給兒童自主探索的通道。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思考、質疑、表達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討論,或者與人工智能對話。
課堂經驗與生活世界的互動流通。好課應如石孔,連通學科與生活、已知與未知。兒童的主體性在此凸顯——知識不是灌輸的沙粒,而是經其思維“漏孔”篩選、重構的活水。教師搭建“漏”的支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自由互動交流,知識信息得以流通共享。教師像蘇格拉底那樣,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在“思想的孔洞”中穿行,發現知識的真諦,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澄明見底,觸類旁通
“透”是假山石質地通透、澄澈的特性,象征著透徹、通達。在教學中,“透”體現為知識體系的貫通、學習遷移的深度與思維過程的澄明。一節好課應當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清晰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看透”知識本質。
前后貫穿的通透。“透”是假山石前后貫穿的氣韻,也是學習經驗的多維聯結。一節通透的好課,應當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縱橫聯系。橫向來看,不同知識點間應如石孔般相互貫通,形成網絡化認知結構;縱向來看,新學的內容需要與學生已有經驗相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從表象到本質的穿透。透中見深,教師將知識講解透徹,不僅理解知識的表面含義,而且能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和相互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意義的深度建構,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促進學生認知的融會貫通。
思維澄澈的參透。“透”的課堂的終極追求是兒童思維的可見性。好的課堂應該讓兒童的思考過程清晰可辨。課堂的“透”不在于教師講透,而在于兒童想透,其理趣如陽光穿透水面,清澈可見卻余韻悠長。
記得有一天帶著三年級學生到蕊春園里觀賞假山,學生在假山洞里探秘,寫出一篇篇真實、真情的習作。有一個學生寫了一首兒童詩《問假山》:
“假山呀,你是大象變的嗎?不然,你的鼻子怎么那么長呢?
假山呀,你是熊貓變的嗎?不然,你的眼圈怎么那么黑呢?
假山回答:我不是大象變的,也不是熊貓變的,我是你變的。你說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p>
這首令人會心莞爾又深刻透悟的童詩《問假山》,獨有假山石“瘦、皺、漏、透”之妙。
“瘦”——《問假山》語言簡潔凝練,摒棄冗余修飾,以兒童與假山的對話直入主題。僅用“鼻子長”“眼圈黑”等簡單意象,便勾勒出兒童對假山的奇思妙想,沒有復雜的情節和辭藻堆砌,卻精準傳遞童真童趣。
“皺”——詩中兒童對假山身份的追問與假山的回應,形成情節的起伏與思維的轉折。從“問假山是否是大象、熊貓變的”的疑問,到假山“我是你變的”的巧妙回答,打破常規邏輯,產生思維的波瀾,增添了詩歌的趣味性和思考空間。
“漏”——通過對話留下想象空間,讓讀者自行體悟其中蘊含的哲理。這種“漏”出的空白,給予讀者思考和解讀的自由,使詩歌具有更豐富的韻味。
“透”——表面是兒童與假山的趣味對話,深層卻通透地傳達出主體認知的建構性力量,也暗示了意義生成的關系性本質。從“本質追問”到“意義賦予”的轉折,童真話語中藏著深刻的教育意蘊:世界的意義從來都是觀賞者主體來建構;當然,學習是否真正發生,從來也都是學習主體——兒童來賦予意義。
因此,一堂好課,“瘦、皺、漏、透”是其“形”,參透悟到其精妙才是“核”。有效的學習,其意義由兒童主動建構;好課的坐標,兒童始終是意義的賦予者。好課如山石,展“瘦、皺、漏、透”之美。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