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韓國政壇又迎來一場風暴。這一次,焦點不再是總統本身,而是那位始終站在政治邊緣、卻早已暗中攪動權力漩渦的“第一夫人”金建希。5月13日,韓聯社披露,金建希正式向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提交“不到案情況說明”,明確拒絕接受檢方傳喚調查。而她給出的理由,與其說是法律依據,不如說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政治宣戰。5月13日,韓聯社披露,金建希正式向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提交“不到案情況說明”,明確拒絕接受檢方傳喚調查。而她給出的理由,與其說是法律依據,不如說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政治宣戰。
根據媒體報道,金建希涉案的內容不容小覷。她被指在韓國第20屆總統選舉期間,免費接受所謂“政治掮客”提供的民調服務,以此為交換,促使某特定候選人獲得政黨提名。更令人咋舌的是,這種干預行為并非一次性的偶然,而是在2022年地方議員選舉、2024年國會議員選舉過程中持續上演。換句話說,金建希并非被動“卷入”,而是一位活躍的操盤者。
然而,就在所有輿論都在等待“檢方傳喚”進入正軌的時刻,金建希突然亮出“不到案”的牌。她的律師團隊聲稱,若強行推進調查,將引發“臆測性報道”,對總統選舉造成“不利影響”。這邏輯似曾相識,“輿論干擾司法”“選情優先于法治”,仿佛一個人只要足夠靠近權力中心,就可以凌駕于法律程序之上。
金建希方面還列舉了前總統文在寅案件的處理方式作為“拒絕出席”的依據。她指出,文在寅在未接受當面訊問的情況下便遭到起訴;而李在明的庭審則被推遲至大選之后,這些“先例”理應適用于她本人。此話一出,等于公開向韓國檢方宣告:司法不是公正天平,而是政治利益的變相工具,誰權力大,誰就能優先排隊。
而檢方的回應,將直接檢驗韓國法治體系是否還具備真正的獨立性與執行力。按法律程序,嫌疑人若無正當理由連續三次拒絕到案,檢方可申請拘留令,啟動強制拘傳程序。問題在于,這一次面對的不是普通嫌疑人,而是現任總統的妻子。檢方究竟會依法行事、按章辦案,還是屈從于政治壓力、默許“特權豁免”?這一選擇,將成為韓國司法能否擺脫政治干預的關鍵分水嶺。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普遍猜測,檢方可能會將該案推遲至大選之后處理。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一起可能影響選情的“定時炸彈”。一旦調查展開,涉及的不只是金建希一人,而可能牽扯到整個執政黨的候選人推舉程序、政商網絡,以及尹錫悅在黨內外的權力基礎。因此,所謂的“輿論影響選舉”說法,不過是打著選情的幌子,為掩蓋司法惰性和權力庇護服務。
然而尹錫悅本人就是出身檢察體系、以“清廉反腐”形象上臺的總統。他在擔任首爾中央地檢廳長期間,曾親自操刀查辦樸槿惠“親信干政案”;而如今,面對自己夫人深陷權力干政漩渦,他卻遲遲不發一言,仿佛失語一般。這種選擇性緘默,無異于自證其“改革者”人設的崩塌。
可以預見的是,金建希案絕不會因為一次“不到案聲明”而消失。相反,它正成為韓國政壇一個不容忽視的,既撕裂司法信任,又腐蝕總統威信。一旦檢方妥協,韓國民眾對司法獨立的信念將遭受嚴重打擊,而政治精英階層也將再次被貼上“特權階級”的標簽。
毒瘤
最終問題不在于金建希是否到案,而在于韓國是否還愿意相信法治能超越權力。如果這起案件再度被“政治考量”拖入黑箱,那么尹錫悅政府不僅將失去道義支持,也將徹底葬送其“改革檢察、打破積弊”的執政初心。
是“第一夫人”,還是“特權護盾”?金建希的選擇,正一步步將韓國司法逼向十字路口。而整個國家,正在注視著這個權力核心的配偶,會否成為撕裂法治信仰的那只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