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張俊
繁昌北站城市會客廳。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裝修時尚新穎、店鋪鱗次櫛比、風格復古懷舊……剛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安徽蕪湖市繁昌北站人潮涌動,滿足掛在每位游客和市民的臉上。來繁昌,怎能不到老北站打卡!
繁昌北站于1969年正式啟用,雖是寧銅鐵路蕪湖段的一個小站,但卻是連接皖南的重要窗口。頭頂360度旋轉風扇的綠皮火車,曾是繁昌幾代人的記憶。
2008年4月1日,隨著旅客運輸業務取消,繁昌北站從此退出客運歷史舞臺,這一“停”就是15年。
2023年初,繁昌區啟動“繁昌北站區域城市更新項目”,通過更新原有北站面貌,挖掘繁昌文化、演繹繁昌故事、展現繁昌風采,打造特色文化商業街區,以嶄新的形象留住滿滿的鄉愁。
邁過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法桐、翻新的老旅社,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規模上,街區總占地3.1萬平方米;位置上,緊挨寧銅鐵路蕪湖段;風格上,兼具老車站與老城北民居的風格。青色屋面、灰色地面,主色調與繁昌北站相呼應。
整體來看,街區不大,但有很多別具一格之處。例如,穿過月臺的小吃一條街、造型別致的三聯書店、玻璃外墻的城市記憶館,通過巧妙設計融為一體。
“我們追求的是從更新到‘更’新,通過設計展現新業態、新生活。”在繁昌北站兼職講解的崔璨說,整個街區集歷史記憶、文創體驗、休閑餐飲等多功能于一體。
“我在繁昌出生長大,繁昌北站出新改造后,還真有我小時候那個味兒。”崔璨告訴記者,大到候車廳、月臺,小到指示標識、路牌,很多細節都能勾起回憶,重新改造一新的街邊小店門頭也各有看頭。
崔璨是土生土長的繁昌人,她回憶說,“小時候特別期待坐火車去蕪湖赭山公園,從這里坐車,買上一包瓜子,能嗑上一路。”說起孩童時光,崔璨的回憶如潮水般涌來,既深刻又清晰。
如今,繁昌北站已經成為當地的新晉網紅地。無論是去改造一新的“城市記憶館”打卡拍照,還是到街區咖啡館、奶茶店聊天小憩,亦或是拾階而上踏上老月臺,市民游客都能在繁昌北站找到自己的心悅之處。
今年1月26日,趕在春節前,繁昌?北站1969文化創意街區正式開街。高大粗壯的梧桐老樹、褪色斑駁但整齊劃一的紅磚墻面、緊跟時尚潮流的海派餐館……目之所及,均保留著繁昌北站的市井煙火氣。
李雪是入駐街區的第一批商戶之一,街區一經開街,她經營的“花敘新中式茶花鋪”就成了街區的網紅店。
“一樓花店、二樓茶室,既能賞花又能品嘗,特別受歡迎,尤其到了節假日,基本就是從早忙到晚。”老家在東北的李雪,如今也是半個繁昌人。她告訴記者,過去在城里經營過一家花店,相比起來,街區客群更豐富,除了原先的老主顧,也添了不少新顧客。
在李雪眼里,街區有這般熱鬧,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五一”假期,繁昌?北站1969文化創意街區日均接待游客量約2萬人次,街區內,“惠民生、促消費”供銷大集圈了一波“粉”,100多種當地特色農產品集中亮相,再現昔日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
如今,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開街三個多月的繁昌北站二期項目即將動工,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火車站,正在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和面貌重回繁昌人的視野。
隨著商業活力的持續注入,對標“新業態、新文化、新體驗”的繁昌?北站1969文化街區,也在步步“上新”,實現自己的“華麗轉身”,為蕪湖文旅事業發展提供“老站新生”的實體樣板。
繁昌·北站1969文化創意街區。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繁昌北站候車廳。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改造后,繁昌北站保留了很多過往風貌。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高大粗壯的梧桐樹。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繁昌北站舉行的致敬勞動者活動。繁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