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印巴空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中東土豪沙特便拋出一枚“重磅炸彈”——與美國簽署價值14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246億元)的史上最大軍售訂單。從防空導彈到空軍升級,從海上安全到陸軍現代化,協議涵蓋五大領域,十余家美國軍工巨頭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這一消息卻令外界充滿疑問:近年來頻頻與中國深化合作的沙特,為何在關鍵時刻仍將天價訂單交給美國?中國殲10CE、梟龍戰機、霹靂15等在印巴戰場大放異彩,殲-35E隱身戰機也被視為F-35的替代選項,為何沙特依然選擇“交保護費”?
沙特雖是中東首富,但其軍事體系長期被美國深度滲透。自上世紀50年代美沙簽署《石油換安全協議》以來,沙特90%以上的主戰裝備依賴美國,甚至國內防空系統也由美軍直接操控。此次1420億美元訂單中,30%以上資金將用于支付美國顧問費、維護費和培訓項目,本質上是一筆“保護費”。
更深層的博弈在于,美國通過軍售附加政治條件:要求沙特限制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減少采購中國武器,甚至干預其外交政策。例如,沙特曾計劃引入中國紅旗-17AE防空導彈和FX80無人機,但因美國施壓一度擱置。這種“武器換主權”的交易,讓沙特難以徹底轉向中國。
盡管沙特軍隊屢屢被胡塞武裝的廉價無人機擊潰(如2019年F-15戰機被擊落、2022年“愛國者”導彈攔截失敗),但其作戰體系已深度綁定美制裝備的維護網絡和后勤系統。若轉向中國武器,沙特需重建整個技術生態,短期內成本極高。
美國此次協議更暗藏“鎖死”沙特的意圖:協議包含太空能力建設和信息通信升級,這些領域的技術標準將由美國主導,進一步鞏固沙特對美依賴。正如網友調侃:“買再多美式武器,沙特也逃不過被胡塞拖鞋軍暴打的命運,但若離開美國,武器庫可能一夜癱瘓。”
美國此次軍售絕非單純的經濟行為。2025年3月,沙特剛與中國簽署650億美元合作協議,涉及無人機技術和能源轉型;同年4月,沙特試圖采購F-35遭美國拒絕,轉而傳出對中國殲-35E感興趣。美國此時拋出天價訂單,意在對沖中國影響力,阻止沙特“向東看”。
更深層次看,美國需要沙特維持對伊朗的威懾、配合石油美元體系,并通過軍售創造數萬就業崗位,為特朗普2026年大選鋪路。而沙特雖不滿美國在巴以問題、石油政策上的霸道,但短期內仍無法承受與美決裂的代價——美軍一旦撤出“愛國者”導彈,沙特油田將暴露在伊朗導彈射程內。
盡管沙特此次選擇美國,但中國在中東的軍事合作已顯現三大突破口:
無人機市場的絕對優勢*:沙特在也門戰場上嘗到中國無人機的甜頭,僅2024年珠海航展便豪擲758億元采購,并計劃引入生產線。相較于美國“只賣裝備不轉讓技術”的模式,中國的“技術+本土化”策略更受青睞。
隱身戰機的潛在替代:美國始終拒絕向沙特出售F-35,而中國殲-35E在性能接近的同時,價格僅為F-35的60%,且無政治附加條件。若沙特未來尋求空軍升級,殲-35E或成關鍵選項。
安全理念的差異化競爭:中國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提出《中東安全倡議》,以“不站隊、促和平”的姿態贏得信任。相比之下,美國“軍售換霸權”的模式正引發沙特反感,一名沙特軍官直言:“我們不想永遠當美國的提款機。”
沙特的天價訂單,既是傳統霸權與新興力量博弈的縮影,也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無奈。對中國而言,與其糾結于單筆訂單的得失,不如深耕技術優勢與地緣信用——正如網友所言:“當美國用武器鎖住沙特時,中國正用無人機和和平協議打開中東的未來。” 這場1420億美元的軍購,或許正是中東格局巨變的序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