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的熱度居高不下,巴基斯坦一位少將的點評更是成了輿論焦點。他直言不諱地指出,陣風戰機性能確實不錯,航電系統和武器配置都很先進,但印度飛行員水平太差,整個空戰體系也跟不上。再好的飛機到了他們手里,也發揮不出真正實力。
這番言論既照顧了法國軍火商的面子,又精準打擊了印度空軍的軟肋,算得上一箭雙雕。
印度失利不在戰機
從技術層面看,巴基斯坦方面對"陣風"戰機的評價相當客觀。法國達索公司研制的這款四代半戰機綜合性能很高。先進的航電系統、靈活的機動性以及多種多樣的武器配置,所以它自然也成了國際軍火市場上的熱門產品。
印度花大價錢買了36架“陣風”戰機,就是因為看上了它的技術優勢。不過在實戰里,這些先進裝備沒起到該有的作用,很明顯問題出在操作的人身上。
巴方給足了法國軍火商面子,沒直接否定裝備性能;但話鋒一轉,把印度空軍從上到下批了個遍,從飛行員訓練水平,到指揮體系效率,再到人員對裝備的駕馭能力,全都被點名批評。這等于明擺著告訴印度,砸再多錢買先進武器也沒用,沒有過硬的訓練和成熟的作戰體系,照樣打不贏仗。
仔細想想,巴方少將這話確實說到了點子上。印度這些年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堪稱 "土豪",花大價錢引進了不少先進裝備。從俄羅斯的蘇 - 30,到法國的陣風,再到以色列的防空系統,什么貴買什么。
但尷尬的是,印度空軍成了全球有名的摔飛機大戶。蘇 - 30 摔了一架又一架,米格 - 29 都快摔光了,連潛艇都頻繁出事故。這次連歐洲頂流的陣風戰機,在空戰中也沒能挽回局面,反而被巴基斯坦擊落,這讓印度的裝備采購策略備受質疑。
陣風戰機
印巴差距在于飛行員
印巴空軍的差距,說到底還是訓練水平和實戰能力的差距。巴基斯坦空軍長期保持高度戰備狀態,飛行員年均飛行時間遠超印度同行。
在近年來的珠海航展上,巴方飛行員駕駛"梟龍"戰機展示的極限機動性能,什么大角度爬升、急速滾轉,那可不是花架子,都是真本事。這些動作背后,是飛行員對戰機性能吃得透、摸得準,到了真刀真槍干仗的時候,這些本事可都是能救命的。
印度買武器的問題,本質上是只重硬件不重軟件。先進戰機、導彈買了一大堆,卻沒配套建立完善的訓練體系、指揮體系和后勤保障體系。同時裝備俄制、法制、美制等多種戰機,每種機型都需要獨立的維護體系和訓練體系,這也大大增加了運行成本和管理難度。
買了一把好刀,卻不會用。本身印度軍工自主研發能力就薄弱,過度依賴進口裝備,一旦出現技術故障或零部件短缺,整個作戰體系就容易陷入癱瘓。
從歷史數據來看,印度空軍的墜機事故率長期居高不下。過去40年間,印度損失了超過1000架軍機,其中不乏米格-29、蘇-30等先進機型。這些事故雖然有裝備老化的原因,但更多是暴露了維護保養和飛行訓練方面存在的系統性問題。現在“陣風”戰機在實戰中表現不好,不過是這個問題的延續。
巴基斯坦空軍給全球中小國家上了一課,沒錢買裝備不是問題,關鍵看怎么練。他們用印度一半的軍費,打造出更精銳的空軍,秘訣就倆字——死磕。飛行員往死里練,戰術往實戰靠,把每架戰機的潛力都榨干。
結語
現在空戰早不是比誰飛機多、誰裝備貴,而是比誰的體系更完善、飛行員更老練。巴鐵這套玩法證明,窮國空軍照樣能玩出高水平。
當前國際軍火市場競爭激烈,各軍工企業都在極力推銷自己的產品。巴基斯坦對"陣風"戰機的評價實際上也給軍火商們提了個醒:雖然陣風戰機在國際市場上銷量不錯,但如果客戶自身作戰體系跟不上,再好的裝備也難以發揮價值。一套包含人員培訓、后勤保障、戰術開發在內的完整解決方案,可能比單純的硬件銷售更具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