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千億軍購遇阻中國戰機逆襲#
2025年5月13日,美國與沙特簽署了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但沙特最渴望的F-35A隱身戰斗機依然被排除在外。這份“天價訂單”囊括了F-15EX戰斗機、MQ-9B無人機、薩德反導系統等裝備,但美國始終拒絕向沙特出口五代機,理由包括技術保密、以色列安全及地區平衡。這一事件背后,不僅是美沙關系的微妙博弈,更折射出中國殲-35戰機進軍中東的歷史性機遇——沙特若轉向中國,可能徹底打破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壟斷。
核心看點一:美國為何“卡脖子”?
美國對F-35的出口限制本質上是政治籌碼。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擁有F-35的國家,長期阻撓阿拉伯國家獲得同級別裝備,以維持其軍事優勢。此外,美國擔憂沙特若裝備五代機,可能削弱對沙特的戰略控制,甚至引發技術泄露風險。例如,2017年特朗普曾以1100億美元軍售換取沙特“站隊”,但拜登時期因人權問題凍結交易,導致沙特轉向中國采購無人機和激光武器。此次1420億美元訂單中,F-35的缺席再次印證美國將武器出口作為外交工具的本質。
核心看點二:中國殲-35憑什么逆襲?
沙特并非“冤大頭”,其軍購策略暗藏平衡之道。盡管依賴美制裝備,但沙特已悄悄布局中國武器:LW-30激光系統攔截胡塞無人機效果顯著,彩虹無人機更成為對地打擊主力。而殲-35的優勢在于三點:一是性價比(單價或僅為F-35的一半);二是無政治捆綁;三是實戰驗證——巴基斯坦殲-10CE搭配霹靂-15導彈在印巴空戰中完勝印度陣風,埃及已開始考察殲-35模型。若沙特采購殲-35,不僅能補齊隱身短板,還可通過“中國體系”(預警機+無人機+導彈)形成獨立防御網絡,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
歷史鏡鑒:軍購博弈中的“替代者崛起”
類似劇情曾在印度上演。2016年印度放棄俄制米格-29,轉而以78億歐元高價采購36架法國陣風,但2023年巴基斯坦殲-10CE以霹靂-15導彈擊落5架印度戰機,直接導致埃及放棄陣風轉向中國。如今,俄羅斯蘇-57因產能不足錯失中東市場,而美國F-35的傲慢正將沙特推向中國。歷史證明,技術壟斷終將被打破,性價比和自主權才是軍購市場的終極法則。
未來推演:中東軍購將迎“三足鼎立”?
若沙特引入殲-35,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阿聯酋已因美國施壓放棄F-35,轉而采購中國L-15教練機;埃及、阿爾及利亞也在觀望。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石油-人民幣結算體系:沙特若用人民幣購買中國武器,將進一步動搖美元霸權。不過,挑戰依然存在——美國可能以削減軍事保護為威脅,而殲-35的實戰數據尚未完全公開。但無論如何,這場1420億美元的軍購大戲,已為全球軍貿格局寫下新注腳:舊秩序正在崩塌,新玩家已然登場。
辛辣評論:美國的“保護費”還能收多久?
沙特2100億美元買不到F-35,暴露了美國“盟友”標簽的虛偽性。美國一邊用天價武器收割沙特,一邊用以色列鎖死其國防上限,這種“既要錢又要權”的策略終將反噬。反觀中國,不附加政治條件的軍售+石油人民幣結算+區域安全合作,正在構建新型伙伴關系。當殲-35的引擎聲在中東響起時,美國或將發現:軍火霸權,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