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求和了?據俄羅斯衛星社5月8日報道,印度已經派出國家安全顧問和巴基斯坦進行接觸,試圖迅速將沖突降溫。原因很簡單,在之前的一場空戰中,印度空軍寸功未立,甚至還沒有接近邊境線就被巴軍擊落6架戰機,而巴基斯坦空軍毫發未損。
這被擊落的6架戰機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1架米格-29,這幾架戰機都是4代,尤其是法國的“陣風”是不折不扣的四代半,整體性能還是比較優越的,且印空軍整體規模超2000架,僅以數量來看,甚至比俄羅斯還多,高居世界第3,但吃虧在品牌繁雜,毫無體系可言,被巴基斯坦的中式戰機轟了個稀巴爛!
空軍潰敗,這場仗注定是打不起來的,印度方面緊急剎車,但戰事是他們主動挑起,且已經造成至少26名巴基斯坦平民喪生,事情怕是不好善后!
這一天,注定將在巴基斯坦史書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跟前幾次一邊倒的戰局相比,巴基斯坦用犀利的反擊向世界宣告,他們有能力捍衛自己的主權。
打了一場漂亮仗,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底氣十足,向印度隔空喊話:“想和談可以,但必須讓入侵者血債血償!”
這是一場總出動戰機數量達到125架,耗時數小時的空戰,也是一場拼體系、打破認知的空戰。據悉,雙方戰機并沒有進行近距離的“肉搏”,但絕不是巴基斯坦空軍沒有勇氣,而是絕大多數印度戰機在起飛后就被巴基斯坦雷達鎖定,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法國也不得不承認,陣風戰機確實不如殲-10。但又怒印度不爭,再怎么不濟,也不應該打出這么懸殊的戰果。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巴基斯坦方面并不打算馬上收手,而印度礙于面子也將會保持一種低強度的交戰,這種交戰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可能會成為常態。
當然,如果印度方面認錯態度好,并且在一些利益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不排除雙方握手言和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非常低。
在印度人過去的認知中,他們的海陸空三軍都要比巴基斯坦高出不止一個級別,但如今這個認知被殘酷地打破了。
在地面部隊的交鋒中,印軍同樣屢屢受挫。跟他們空軍的裝備一樣,印度陸軍擁有三倍于巴基斯坦的規模,但其“萬國牌”體系在實戰時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數據鏈難以協同。
印軍裝備主要由美國、法國及蘇制系統組成,本身在維護方面就非常耗費成本,戰時的指揮控制、情報共享也明顯弱于巴基斯坦的清一色中式裝備體系。
事實上,在2019年的印巴空戰中,一架米格-21就因為遭到巴基斯坦電子戰機的干擾,和地面的雷達及指揮系統失去聯系,最終被擊落。
時隔6年,印軍的體系沒有絲毫進步。印度方面曾經試圖讓蘇制和法制裝備接入以色列通信設備及預警機網絡,但因為兼容性等問題,該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且不說這些技術問題,印軍本身語言繁雜的問題就很麻煩,一套作戰體系竟然需要在多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和切換,就算系統本身比較先進,也落了后手。
反觀巴基斯坦這邊,雖然殲-10CE只有20架,而印度擁有數倍于殲-20的陣風、幻影、F-16,但兵不在多而在精,巴基斯坦的殲-20跟ZDK-03預警機和梟龍Block3構筑了一個非常完善的中式作戰體系。
這套體系可以讓巴基斯坦數量有限的4.5代戰機發揮出強大的戰斗力,整個數據完成閉環的時間僅為0.3秒,而印度的A-50EI預警機甚至無法完成數據的交互。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的雷達掃描模式、電子干擾半徑、抗干擾、自動化等方面都領先于印度,體系作戰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最令印軍悲哀的是,直到如今,他們還在為使用哪一款數據鏈及指揮系統而爭吵,而且即便他們能夠統一思路,要解決裝備的兼容性問題,也是一個龐大且耗費金錢的工程,以印度政府的腐敗程度,要完成改革任重而道遠。
拋開軍事層面的因素,如今的印度已經外強中干,因為莫迪政府所走的經濟路線,決定了他們對外資的依賴程度,一旦打起大規模戰爭,外資紛紛撤走,印度的工業體系也將崩潰。
如果寄希望于美國,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俄烏沖突爆發的第二年,印度就已經有了頓悟,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購買俄油,本身說明印度跟美國所謂的聯盟名存實亡。僅有的合作,也是缺乏戰略互信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