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計算機學院對不合格論文追責評閱人的做法引發軒然大波。
這波操作直接把學術圈的潛規則炸上了熱搜。導師停招、學院核減指標都是常規操作,但追責評閱人實屬首例。
要知道評閱論文本就是義務勞動,現在還要承擔連帶責任。有教授吐槽評閱費還不夠買杯咖啡,卻要擔著學術不端的風險。
某高校教師透露自己經常熬夜改論文,就為應付越來越嚴的抽檢。更魔幻的是本科論文也要100%盲審,工作量直接爆炸。網友調侃這是讓教授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數據顯示全國高校每年產出百萬篇論文,評閱壓力可想而知。我個人覺得把質量壓力轉嫁給評閱人純屬甩鍋行為。真正該反思的是培養機制和學術評價體系。
看看隔壁日本,導師要對學生論文終身負責。但國內導師帶十幾個學生是常態,精力根本不夠分。
有青年教師坦言現在寧愿少帶學生也不想惹麻煩。這種"連坐式"追責正在制造新的學術寒蟬效應。建議建立分級評審制度,給優質論文開綠色通道。
畢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年也被評審拒過。學術創新需要容錯空間,不是靠高壓政策能逼出來的。你怎么看這種"一人犯錯全員受罰"的管理模式?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實經歷。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以各校官方解釋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