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圖,坐衙門,三道御鍘不留情,兩袖清風立天地,一身正氣驚鬼神”。在肥東縣包公故里文化園花園井邊,來自肥東縣古城學校的音樂教師程明正帶領學生學唱歌曲《包公謠》。優美的旋律,動聽的童聲,包公精神就這樣悄悄地走進了學生們內心。
日前,合肥市《地域文化融入義務教育美育課程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組將課堂搬進真實的文化場館,讓學生在包公像、包公故居、花園井等不同場地,身臨其境地感受包公廉政文化與地域特色,使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文化浸潤,融合創新。“在傳承廬劇、木刻版畫等傳統非遺文化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創作,如在刻‘廉’魂課上,學生利用AI技術將包公故事生成劇本,再將劇本的不同片段通過具體的指令生成數字版畫。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生成的數字版畫進行二次創作,并印制在卷軸上,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充分體現美術、戲劇文學與AI的跨界交融,實現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中學教師,也是執教者的蔡迎菊看來,將AI技術運用到美術課實際教學中,還是首次嘗試,但驚喜不斷,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教育數字化正倒逼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
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肥東縣店埠學區中心學校教師黃衛琴。作為執教者之一,她認為多學科融合的課程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在準備表演和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師生們主動查閱資料、深入探討,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據該課題第一主持人吳孝文介紹,本次活動突出以“廉”為內核,將包公精神融入學科內容,注重廉政文化教育,結合非遺文化,安排了展“廉”姿、奏“廉”韻、刻“廉”魂、貼“廉”氣、塑“廉”味、唱“廉”音、誦“廉”訓等七個主題課堂,涵蓋包公故事、廬劇、民族樂器、木刻版畫、戲劇臉譜、泥塑等非遺項目。
“學生走出校園,在包公故里文化園的校外場館中,以沉浸式、多元化的藝術體驗,深入了解包公文化,感悟廉政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這種館校合作的模式為美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了校園邊界,讓地域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成為滋養學生心靈的沃土”。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美術教研員吳蓉頗為感慨,以包公廉政文化為核心,通過音樂、美術、戲劇、語文等多學科融合的形式,將思政教育與非遺傳承、人工智能技術有機結合,打破了學科界限,探索出了多學科融合美育新模式,深化了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育人功能。
活動當天,除了精彩的教學展示,還舉辦了美育論壇,與會專家、教師共同探討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學美育課程的路徑與方法,為后續課程推廣和深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典案例,有力推動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下一步,我們將與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等場館繼續深化館校合作,拓展課程資源,完善教育模式,在中小學不斷深入開展地域文化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吳孝文說。
師生交流討論
學生感悟
一次科技與藝術的奇妙碰撞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中學七(6)班 鄭 可
通過這次館校合作,我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藝術的唯美。
在去包公園的路上,我十分期待與興奮。剛到包公園,我便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迎面撲來。沿著青石板路前行,我們來到了奉親廳,墻上寫著包公孝廉的故事,讓我感受到包公的清正與孝順。
我們這次是利用AI生成圖片,進而進行版畫雕刻。在我之前的認知里,AI是一項高大上的技術,與我們日常生活應當沒有什么關系。直到這次實踐活動,我深切感受到AI技術應用的普遍性與實用性。我們只需要下載豆包AI軟件,在里面輸入關鍵詞,就可以生成想要的圖片或文本,這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節約了時間。AI技術的發明和創新本質上是為了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我們確實應當嘗試去了解并使用它。
利用AI生成圖片后,便進入印版雕刻環節。我們將打印出的圖片印制在板上,涂抹卸甲水,讓圖片上的圖案印上去,以便進行雕刻。隨后,便要用刻刀精心雕版,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AI生成的圖片為雕刻版畫帶來了全新的創作靈感,以往傳統的雕刻版素材獲取較為局限,而AI能突破想象的邊界,提供豐富多彩的圖案。這種科技與傳統藝術的結合,不僅是創作方式的革新,還讓古老的雕刻版畫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也讓科技有了更具溫度的藝術表達。
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進步與藝術的魅力,當古典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將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學生將AI生成的數字版畫進行二次創作
在對話歷史中感知AI技術的溫度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中學七(6)班 許景皓
通過參加這次館校合作活動,我深切感受到了包公的清廉與孝順。但最令我著迷的是在探索包公生平的過程中,那些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輝的人文溫度。
清晨,我們跟隨老師的腳步驅車來到包公園。踏入奉親廳時,講解員的介紹讓我心潮起伏——素來“鐵面無私”的包公竟曾為侍奉父母毅然辭官歸鄉。閉目遐想間,仿佛看見北宋年間,那位剛正的青年官吏守在父母病榻前,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的身影,這一幕讓歷史課本中“忠孝兩全”的記載瞬間有了血肉。
最富趣味的當屬AI探秘與版畫創作環節。我們圍坐在長桌前,通過AI搜索包公故事的相關圖像。當“辭官歸孝”的古畫映入眼簾時,我立刻被畫面中孝子低眉侍親的神態所觸動。選擇打印圖片后,我們開始了版畫制作:先將畫紙與膠板仔細對齊,再用卸甲水輕輕滴染。隨著“啪嗒”一聲輕響,水墨在紙面暈開,包公俯身奉茶的身影輪廓逐漸顯影于膠板之上。手握刻刀時,我屏住呼吸——每一道刻痕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次運刀都是對文化的傳承。汗水順著指尖滑落,當最后一縷線條刻就,老師指導我們用滾筒均勻蘸取油墨,將宣紙輕輕覆蓋其上。屏息揭開的剎那,一位神情溫厚、衣袂端嚴的孝子形象躍然紙上,仿佛正從千年光陰中走來。
活動尾聲,我們捧著各自的版畫作品登上舞臺。望著臺下專注的目光,我從容講述著包公“辭官侍親”“家訓明志”的故事。那一刻,手中的版畫不再是油墨與紙張的組合,而是包公精神的載體;臺下的掌聲亦非單純的贊許,而是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的心靈共鳴。
這次活動讓我重新認識了AI技術的溫度——它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而更珍貴的收獲是讀懂了包公:他不只是史書中“冷面寒鐵”的清官符號,更是一位用行動詮釋“孝悌為本”的凡人,一位以《家訓》垂范后世的長者。那些關于清廉、忠孝、擔當的精神火種,正通過我們的筆尖在新時代的文化土壤里悄然扎根。
我知道,當我們帶著包公文化的印記離開時,傳承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從未停留在過去,而是化作春風,吹進每個愿意傾聽的心靈。
學生沉浸在創作中
清廉之光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學校七(10)班 汪子涵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人物,他如璀璨閃耀的星辰照亮了無盡的黑夜,被百姓傳傾千古,他就是包公。
他剛正不阿、清廉正直。在肥東縣還有包公故里文化園,我就有幸去了那里并上了一節特別的戶外器樂課——與別校師生合作表演《青天賦》。
表演之前,老師教我們樂譜,還和我們講述了包公故事,包公曾立下家訓,對子孫要求十分嚴格,囑咐子孫做官時若貪污犯罪,就不得回老家,死后也不許葬在祖墳中。他的子孫也恪守家訓。
我們的陶笛吹了起來,11只小小的陶笛演奏時整齊得仿若一把陶笛,為了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包公精神,老師還帶我們唱了歌詞“挺然若成人,鄉鄰齊夸獎”,唱出了包公的親民愛民;“誰似他日斷陽夜斷陰鐵面無私”體現了他的公正無私。再看,一旁專注練習的口風琴聲音十分震撼,而老師的古箏余音繞梁,柔美又不失陽剛之感。
我們開始嘗試合奏。起初,合奏并不順利:陶笛和口風琴一直合不上。不是陶笛亂了,就是口風琴快了。我們急得滿頭大汗,一會兒就要上臺了,這可如何是好?老師告訴我們沒關系,每個人只要記好自己樂譜的節拍,仔細聆聽擊鼓的節奏,不要被彼此干擾就行。我們把老師的話牢記在心,果不其然,沒多久就基本能合上拍了。我也從中學到,像這種合作,只要每個人做好自己的部分,結果總會是令人滿意的。
輪到我們上臺了,陶笛空靈的音色、口風琴浩蕩的氣勢、古箏優美的旋律合成了《青天賦》,隨著樹上小鳥的鳴叫,一個個音符也像小鳥一樣蹦了出來,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震撼。
包公故事流傳千年,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正義象征,是為官者楷模,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掌握了陶笛的演奏技巧,還了解到包公兩袖清風,懲惡揚善并教導后輩要一生為官清廉的事跡。我們應當學習包公精神,做一個善良、正直有擔當的人。
一堂意義非凡的美育課
(記者 程榕娟 通 訊 員 昂衛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