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份,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掀起新一輪降價潮,旗下iPhone 16 Pro系列機型最高降幅達2500元,創下近年來蘋果新機降價幅度之最。此次降價不僅覆蓋第三方電商平臺,部分授權渠道也同步跟進,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
多方消息,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原價7999元,在京東平臺疊加國家補貼及平臺優惠后,到手價僅需5499元,降幅達31%。該機型首次支持6000元以內價格段參與國補,成為蘋果史上“最香”機型。而頂配版iPhone 16 Pro Max 256GB版本也從原價9999元降至8199元,暴跌1900元。
天貓Apple Store官方旗艦店亦同步跟進,5月16日晚8點起,iPhone 16 Pro 128GB疊加國補及優惠后,到手價同樣為5499元。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在補貼覆蓋范圍及物流效率上更具優勢,其國補政策覆蓋全國29個省市,且支持“小時達”服務,遠超天貓的23省市及3天發貨周期。
除電商平臺外,蘋果線下授權渠道也加入降價行列。北京多家授權店工作人員透露,iPhone 16 Pro 512GB版本已較官網價便宜1300元,且“近期可能還會再降”。部分門店甚至疊加元旦期間700元的降價,累計優惠達1300元。不過,蘋果中國官網及線下直營店價格暫未調整,僅提供以舊換新補貼及24期免息分期活動。
蘋果此次大幅降價,與其在中國市場的持續低迷直接相關。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9%,市場份額降至13.7%,位列第五,成為頭部品牌中唯一負增長的廠商。Counterpoint報告顯示,2022年至2024年,蘋果在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場的份額從75%逐年下滑至54%,被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加速蠶食。
分析人士指出,蘋果在華業績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技術迭代滯后、生態優勢瓦解及市場策略失效。華為、小米等品牌通過自研芯片、衛星通信、AI大模型等創新搶占高端市場,而iPhone仍依賴“擠牙膏式”升級,快充、影像等硬件配置亦被國產超越。疊加本土品牌“價格戰”攻勢,蘋果品牌溢價能力被削弱,價格體系加速崩塌。
iPhone 16 Pro 128GB版成“真香”機型
5月以來,蘋果iPhone 16 Pro 128GB國補版在京東平臺掀起搶購狂潮,多次出現售罄現象。這款原價7999元的機型,通過疊加國家補貼及平臺優惠,到手價僅需5499元,創下蘋果Pro系列歷史最低價,成為消費者熱捧的“真香”機型。
5月11日起,京東平臺對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進行大幅調價,原價7999元的機型直降至5999元,疊加國家補貼500元后,到手價低至5499元,降幅達31%。這一價格不僅首次將iPhone Pro系列拉入5000元價格區間,更在“618”大促前夕引發消費者搶購。
據京東平臺數據顯示,5月13日,iPhone 16 Pro 128GB國補版在湖北、武漢等地區一度出現“一機難求”的局面。盡管京東多次緊急補貨,但庫存仍迅速被搶空,部分消費者甚至需等待至5月21日后才能收貨。與此同時,256GB及以上版本因價格超過6000元無法享受國補,仍保持現貨銷售,形成鮮明對比。
此次搶購潮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部分消費者認為,5499元的價格讓iPhone 16 Pro 128GB成為“性價比之王”,A18 Pro芯片、鈦金屬邊框、三攝系統等配置足以媲美同價位安卓旗艦。然而,也有網友質疑128GB存儲空間是否夠用,尤其是對于游戲、攝影等重度用戶而言,存儲焦慮成為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
有數碼博主指出,盡管128GB版本價格誘人,但用戶可通過iCloud云存儲(200GB套餐每月21元)或直接購買更高容量版本解決存儲問題。不過,蘋果官方明確表示,未經授權的擴容操作將導致設備失去保修資格,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存儲容量的糾結。
面對消費者的搶購熱情,京東平臺多次緊急補貨,并推出12期免息服務,進一步降低購買門檻。據京東內部人士透露,此次iPhone 16 Pro國補版搶購潮與國家補貼政策及“618”大促的疊加效應密切相關。國補政策不僅覆蓋全國29個省市,還支持“小時達”服務,極大提升了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與此同時,蘋果授權渠道商也跟進降價,部分線下門店iPhone 16 Pro 512GB版本較官網價便宜1300元,但消費者仍更傾向于通過電商平臺購買國補版機型。分析人士指出,蘋果此次降價旨在清理庫存,為即將發布的新品讓路,同時通過國補政策刺激銷量,緩解在華市場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蘋果若無法在折疊屏、AI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僅靠降價難以挽回頹勢。此次iPhone 16 Pro國補版的搶購潮,更多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的短期行為,而非品牌忠誠度的體現。蘋果需在產品創新、本地化策略及價格策略上做出更全面的調整,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截至發稿時,京東平臺已恢復iPhone 16 Pro 128GB國補版的供貨,但消費者仍需密切關注庫存動態。隨著“618”大促的臨近,蘋果手機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仍需關注。
蘋果手機中國市場份額遭蠶食
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進一步惡化,出貨量同比下滑9%,市場份額跌至13.7%,位列第五,成為頭部品牌中唯一負增長的廠商。這一數據標志著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衰退已進入第七個季度,其高端市場的統治地位正被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加速瓦解。
根據IDC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中,蘋果的份額已從2022年的75%暴跌至54%,而華為、小米等品牌通過自研芯片、衛星通信、AI大模型等創新技術,迅速填補市場空白。華為Mate 70系列憑借鴻蒙NEXT系統和XMAGE影像技術,銷量節節攀升;小米15 Ultra則以徠卡調校和百瓦快充為核心賣點,在核心配置上全面超越iPhone。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600美元以上價格段中,國產品牌份額已達46%,較2018年的28%實現大幅躍升。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偏好日益增強,尤其在性能、價格和本地化服務方面,國產品牌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為挽回頹勢,蘋果在中國市場頻繁采取降價策略。2025年5月,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通過疊加國家補貼及平臺優惠,價格直降至5499元,創下Pro系列歷史最低價。然而,這一舉措雖在短期內刺激了銷量,卻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市場格局。
業內人士指出,蘋果的降價策略更多是應對競爭壓力的無奈之舉。一方面,國產旗艦機型在5000-8000元價位段已形成穩固防線,蘋果的價格下探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另一方面,頻繁降價進一步削弱了蘋果的品牌溢價能力,導致消費者對其“保值神話”產生質疑。
蘋果在技術創新上的滯后,成為其市場競爭力下滑的核心原因。盡管iPhone 16 Pro搭載了A18 Pro芯片和4800萬像素主攝,但在快充、影像算法、折疊屏等關鍵領域,仍落后于國產品牌。例如,小米15 Ultra支持200W快充,而iPhone 16 Pro的充電速度仍被詬病;華為Mate 70系列則通過可變光圈和衛星通信功能,滿足了用戶對極致影像和應急通信的需求。
更為嚴峻的是,蘋果在AI領域的布局明顯滯后。盡管其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已在全球部分市場推出,但在中國市場仍未落地。與此同時,華為、小米等品牌已將AI大模型深度融入手機系統,實現了智能交互、影像優化等功能的突破。
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高度依賴,使其在中美貿易摩擦中面臨成本上升風險。盡管蘋果大部分產品在中國大陸組裝生產,但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仍對其供應鏈穩定性構成威脅。此外,渠道商為沖銷量頻繁降價,進一步擾亂了蘋果的價格體系,損害了品牌形象。
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蘋果的轉型之路充滿挑戰。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17.98%的市場份額登頂中國手機市場激活量榜首,而蘋果則跌至第五。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殘酷,也預示著蘋果若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突破,其在華市場份額或將進一步萎縮。
蘋果的衰退,既是其自身創新乏力的結果,也是中國手機產業崛起的縮影。在高端市場,國產品牌正以技術突破和用戶體驗為核心,逐步改寫市場格局。對于蘋果而言,如何在新一輪競爭中找回“創新者”的初心,將成為未來能否重返巔峰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