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13日,日本陸上自衛隊對外宣布,將于本月底派遣部隊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海上勇士合作”多國聯合訓練,并將在6月上旬與韓國海軍陸戰隊展開首次地面部隊聯合演練。雖然對外宣稱訓練科目以“海嘯災害應對”為背景,重點是搜救與人道援助,但無論從參訓部隊構成、地理背景還是地緣現實來看,這場聯訓的真實意圖,顯然遠不止于“自然災害演練”這么簡單。
這次訓練地點設在菲律賓,與美軍主導的“肩并肩”聯合軍演時間相近,地點重疊,并使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V-22“魚鷹”運輸機進行后勤保障。再加上菲律賓軍方的協作與美日菲三方安全合作的加深背景,這次演練已經不僅僅是一次例行的災害救援演習,而是在為“戰場聯動”“后勤通道”與“區域一體化應對機制”打基礎。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日本陸上自衛隊與韓國海軍陸戰隊首次在地面部隊層面開展直接聯合訓練。日媒強調這是“歷史性的一步”,但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步之所以邁出,不是日韓雙邊關系自然升溫的結果,而是在美國持續推動“東北亞軍事一體化”戰略下的產物。美方一邊對外高調鼓吹日美韓三邊安全合作機制,一邊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聯合軍演、軍種融合、后勤通用等手段,將日韓逐步納入其主導的亞太“準同盟鏈”中。
而這一次聯訓中最具實戰意義的細節,是日本派出的并非普通部隊,而是專門負責離島作戰的“水陸機動團”。這是自衛隊近年來重點打造的“日本版海軍陸戰隊”,其任務定位就是應對島嶼爭奪戰、兩棲登陸作戰等高強度沖突場景。讓這樣一支部隊參與“人道救援”演練,其實本身就已經預設了“復雜地區、多國協同、高強度接觸”的作戰背景。更值得警惕的是,這支部隊曾多次在沖繩、九州等地與美軍展開聯合登陸訓練,其訓練內容遠超人道援助的范疇。
與之配套的,是韓國海軍陸戰隊在本次聯訓中的角色安排:搭乘日菲聯合運輸力量登陸,展開協同救援,并使用美軍提供的“魚鷹”機型進行后送。這種編組方式,已經明顯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為主”的軍事部署邏輯,而是將三國部隊以“模塊化方式”整合,在同一戰場體系內模擬作戰協同。這背后,正是美軍近年來在印太推進的“聯合全域作戰(JADO)”概念,即不同國家部隊在同一戰區共享數據、分擔任務、整合平臺,從而實現“像對待本國部隊一樣調度他國軍力”。
因此,菲律賓本次成為聯訓平臺,并非偶然。近年來,隨著美菲軍事合作恢復、四個“增強防務合作協議”(EDCA)基地的開放,美軍在菲律賓北部的存在日益強化,尤其是靠近臺海方向的呂宋島、巴坦群島更成為美國在應對“臺海突發事態”中的關鍵節點。而以“海嘯救援”之名展開的日韓登陸協同訓練,既可以進行地區部隊磨合,又不至于引發東亞國家的過度敏感,可謂戰略包裝與實戰準備的“兩不誤”。
此外,日韓部隊在菲律賓訓練,還意味著兩國在“海外派兵常態化”路徑上再邁進一步。自安保法修訂以來,日本自衛隊已逐步走出國門參與更多實質性演訓,而韓國軍方在尹錫悅政府“親美親日”的戰略基調下,也將參與多國聯合行動視為外交“提升地位”的手段。這種趨勢一旦固定,將使日韓未來參與美軍主導的沖突反應能力顯著增強,不再局限于本國防御,而具備“隨叫隨到”的區域介入能力。
但這一切,對整個地區安全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隱患。首先,這種演訓名義與實戰意圖之間的模糊地帶,為未來軍事升級預設了空間。一旦局勢緊張,這類“救援演訓”完全可以轉化為實質性的軍事部署。其次,日本將離島作戰部隊與韓國結合運用,實則為其未來在朝鮮半島甚至臺海方向的“有事干預”積累經驗;而韓國通過這種方式也在突破憲法上對“主動派兵”限制,為其“全球戰略伙伴”定位鋪路。最終結果,是整個東亞軍事動態更加復雜化、對抗化,和平緩沖空間不斷被壓縮。
在這場看似“救援為名”的聯合演練中,真實的問題是:東亞的軍事格局,是否已經進入一個不再退讓的碰撞周期?日韓之間的歷史恩怨尚未清算,今天卻在戰術層面緊密配合;美國在臺海方向不斷加碼,現在又以“災難救援”名義在紅線邊緣布陣。這場名為訓練的“舞臺劇”,是否正在預演下一場沖突的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