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印巴軍事沖突只用四天時間就結束了,但印巴之間圍繞這場短暫戰爭的輿論戰還在繼續,而且,輿論戰的精彩程度與空中較量相比,也不遑多讓,印度在輿論戰中的表現比空戰也更為搞笑。
莫迪對輿論戰是高度重視,親自披掛上陣,在5月12日發表全國講話,稱印度“在戰場上全程碾壓巴基斯坦,辛杜爾行動更是成果斐然”“印度制造武器的可靠性得到了驗證。如今,印度制造國防裝備在21世紀戰爭中大顯身手的時代已經到來。”
看著這些牛逼閃閃的文字,還以為印度這次取得了空前大捷。
因為此前巴基斯坦軍方稱,巴方從未主動要求停火,停火是印度主動提出的要求,還請求了兩次,莫迪也對此做出了回應,“巴基斯坦的軍隊非常傲慢,但當我們摧毀他們時,他們向全世界乞求,要求降級,并打電話給我們的軍事行動總監乞求停止。”
印度在輿論戰方面真的很努力,很想讓世界相信這次的勝利者是印度,但莫迪5月13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的一篇散發著濃郁雞湯味道的帖文,出賣了自己,默認了真實戰況遠沒那么樂觀:
“對于那些對自己的分數感到略微沮喪的人,我想告訴他們:一次考試永遠無法定義你。您的旅程要大得多,您的優勢遠不止于成績單。保持自信,保持好奇心,因為偉大的事物在等待著您。”
讓莫迪特別糟心的是,巴基斯坦的空軍賬號在莫迪的雞湯文后面,跟帖“6:0”,還附上了一張今年2月23日德甲多特蒙德6:0擊敗對手柏林聯合的畫面。
中國人講究做人留一線,打人不打臉,巴基斯坦好不容易在戰場上風光一回會,可不講究這個。
莫迪估計要氣得血壓飆升了。很明顯,莫迪這是在給士氣低落的軍隊打氣。因為這次印度軍隊、特別是空軍的表現很糟糕,空戰六比零的結果讓印度幾十年的努力換來了一場新的羞辱,還讓印度人的盲目自信成為新的笑話,同時,也給莫迪以及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帶來一場很大的政治壓力 。
莫迪現在首先關心的是如何減少這場軍事失利給自己帶來的政治沖擊,避免其成為自己的政治危機,其基本操作是用輿論戰的努力掩蓋軍事戰的失利,堅決不承認印度吃虧,還要在印度國內進行宣傳造勢,搞出舉國歡慶勝利的輿論氛圍。印度執政的人民黨還決定,從5月13日到5月23日,在印度全國范圍啟動為期10天的愛國勝利宣講活動。喪事喜辦,誰也比不過印度人。
但真相畢竟是遮不住的,而且,這種做法只能忽悠一下印度那些正在被民族主義上頭的普通民眾,對于親歷軍事沖突的印度軍方,這種掩耳盜鈴的手段起不到多大效果,所以,莫迪又不得不在喪事喜辦的同時,又忙里偷閑熬制了一碗量大料足的雞湯,給軍隊鼓勁。
這篇雞湯文還是有真料的,字里行間承認了印度軍隊這次表現戰局不利,得分不高。這就有意思了,莫迪在那邊鼓動全民狂歡勝利,慶祝并不存在的“軍事大捷”,這邊莫迪卻在安慰自己的軍人,不要因為這次表現不好就喪失信心。這種扭曲操作也只有印度的贏學才能駕馭,反正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可能是別人。
印度贏學和日耳曼贏學,正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中交相輝映。在北美大陸,懂王在輿論上也迫切需要用贏學處理與中國的關稅談判。中美日內瓦會談的聯合聲明發表后,白宮就發表聲明,標題是“特朗普總統為美國贏得歷史性貿易勝利”。
雖然印度的實力和美國沒法比,但印度人在贏學領域的造詣,讓以懂王為代表的日耳曼式贏學都不太夠看,懂王在贏學方面,還有可以提高的空間。
現在印度和美國贏學需求旺盛的原因,是自身硬實力不足以實現預定目標,就用輿論的優勢制造出勝利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莫迪政府需要繼續雞血來鼓舞自己國家的民眾,特朗普政府也需要用贏學證明MAGA不是白日夢。印度不能承認輸給巴基斯坦以及背后的中國,美國也不能承認在貿易戰中向中國妥協讓步。
美國政府現在和印度政府在輿論方面表現出相似的風格特點,也并不奇怪,因為美國在未來繼續衰退的一大演化方向就是印度化。現在莫迪和特朗普輿論操作方法趨同,等于是美國的印度化在輿論上已經先行一步。
但這樣的操作,并不是沒有代價的,除了容易麻醉自己,還很容易讓自己淪為世界的笑柄。印度的莫迪政府現在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成為世界茶余飯后的談資。特別是莫迪,為了防止這次軍事失利演化成自己的國內政治危機,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能在輿論戰上面加大馬力。
畢竟這次軍事上的失利,后勁實在太大了,其嚴重性比起1962年在軍事上輸給北方鄰居,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北方鄰居在抗美援朝中打敗了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而巴基斯坦整體實力與印度不具備可比性,還是印巴前幾輪沖突中的手下敗將。要不是因為有大國的支持,巴基斯坦根本挺不到現在。
巴基斯坦雖實力不行,經濟更是一團糟糕,但勝在地緣政治中的站隊選擇正確,證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全世界有那么多需要進口武器的國家,巴基斯坦是為數不多的信任中系武器的那一個,所以,隨著中國工業與科技實力的迅速提升,武器裝備也正在經歷飛躍式的發展,巴基斯坦也搭了一把順風車,與印度萬國牌武器的較量中,成為了贏家,腰桿從未有過的硬朗。
有了這種底氣,巴基斯坦與印度的輿論戰也進行得有聲有色,而且比印度更有章法,產生的打擊效果更佳。早幾天,巴基斯坦國防部賬號轉發了中國自媒體“豪哥哥”的視頻,現在巴基斯坦空軍的賬號又直接在莫迪的社交賬號下面踢館。
但凡印度有一點底氣,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羞辱,但莫迪有什么辦法呢?
印度這次在與巴基斯坦的空戰中吃了大虧,在與巴基斯坦的輿論戰中也沒有占到便宜,等于輸了兩次。
印度更不愿意看到巴基斯坦背后的大國從印巴沖突中受益,但事與愿違,這次巴基斯坦的勝利,以實戰形式驗證了中系武器的整體先進性,有利于中國武器的出口,但這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讓世界看清了大國的真實實力。
這里的世界,既包括美西方陣營,也包括其那些在中美之間選擇觀望的國家,還包括大國自己的很多民眾。
與印度長期的過分自大,自我催眠不同,大國有很多人長期陷落在不自信和自我質疑當中不能自拔。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感染了“西方中心主義”,患上了嚴重的“逆向民族主義”,他們不但要否定新中國的體制,還要質疑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他們管這個叫獨立思考后的理性判斷,他們要讓中國人也接受這樣的認知,這就是所謂的“啟蒙”。
因為中國的飛速發展,在技術和生產力水平上對領先的西方形成了趕超之勢,現實和他們的認知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沖突,這些人對中國的發展也患上了焦慮癥和恐懼癥。中國沒有按照他們希望的模式發展卻變得日益強大,相反,采取他們推崇模式的美西方國家,衰落之勢更加明顯,這讓他們的精神承受著日甚一日的挫敗感,處于痛苦的精神撕裂狀態。
2018年,特朗普發動貿易戰,這幫人還在公開主張投降,稱“現在是中國向美國投降的最好時候。”當時,那個叫馬臣的人寫的投降文,還得到了大量的轉發。而現在,面對升級的貿易戰,中國人充滿自信與豪邁,還開玩笑說,現在是特朗普投降的最好時候。
中國人正在迅速重建自信,但客觀地說,現在我們的整體自信與我們的實力還是不匹配的,因為我們仍然有一批人在精神上沒有站起來。這一次印巴沖突的結果,讓他們也很難堪。因為,印巴之間的這一場局部軍事沖突,雖然還沒有形成全面的軍事戰爭,也只是發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但都知道印度的背后站著美國、歐洲,而巴基斯坦主要背靠中國。印度在戰場上的失利,也代表著美西方的一次挫敗。
特別是巴基斯坦軍方用中國的殲10C打掉了法國的陣風,而且還不止一架,讓西方近代史二三百年建立起來的武器先進形象遭受了重擊。陣風是歐洲最先進的戰斗機之一,據說在2009年空戰演習的近距離模擬格斗中,憑借先進的氣動布局和飛行員的高超技術,兩次鎖定美國F-22,和“臺風”一起成為歐洲軍事航空工業的扛鼎之作。而殲10在中國是相對落后的機型,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就被發現孤零零停在露天展區少有人關注,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所在角落里頭頂塑料布還被人拍到了照片。這次在印巴空戰中,“陣風”殲-10C對陣,其中的三架被殲-10C發射的霹靂-15導彈變成了廢鐵。
正如網民所說,這次短暫的印巴沖突給某些國家和地區的震撼,不亞于當年海灣戰爭給我們的震撼。
印度的實際表現連累了法國的達索公司,雖然這家公司很不服氣,并不承認是陣風的性能不如殲10C。法國媒體一會說陣風是印度人自己打下來的,一會怪印度人沒有按說明書操作飛機。也有人相對公允地說,陣風被擊落,不是輸給了殲-10CE,而是輸給了與中式作戰系統,敗給了"預警機-數據鏈-導彈"三位一體的作戰網絡,這套體系最重要的還不是殲-10CE,而是ZDK-03預警機、PL-15導彈......
其實作戰系統之間的差距,比單機之間的差距更難追趕,因為這種體系差距更反映了工業系統能力之間的差距,更能說明差距之大的是,巴基斯坦現在采用的系統只是中國15年前的技術版本,而中國整體工業能力正在隨著產業升級而更全面。
巴基斯坦這次還用梟龍戰機用高超音速導彈擊中了印度軍方的S-400防空系統。盡管印度政府一再否認,但印度地方媒體報道S-400防空系統的操作手在巴基斯坦攻擊中陣亡,可以證明巴基斯坦至少擊中了S-400的部分設備。
印巴之間的輿論戰,到目前為止,是巴基斯坦完勝,巴基斯坦給出的信息可靠性遠超印度。
印度越掩蓋失敗,就失敗得越多。這場軍事沖突對世界軍事格局產生的影響卻比俄烏沖突、巴以沖突更為深遠,對世界地緣政治的影響,這才剛剛開始。世界將更加關注真正的東方大國,對東大的軍事及綜合實力進行重新評估,而這對于接下來的我們應對美國的遏制行為極為有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