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眼球經濟盛行的時代,“吸引目光”幾乎等同于“創造財富”。奧運會無疑是一個自帶熱度的話題,全球至少一半的人口都會關注這項賽事。
不過,并不是每一屆奧運會都能盈利。例如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和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分別虧損了141億和500億人民幣。
那么為什么舉辦奧運會會虧錢?北京奧運會是賺了還是賠了呢?
?——【·從“政府主導”到“商業運作”·】——?
作為世界頂級的體育盛事,每個國家都希望借助奧運會展現自己的實力,中國也不例外。
當薩馬蘭奇在2001年莫斯科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時,鏡頭前的李玟、周星馳等人興奮地擁抱在一起。
與此同時,中華世紀壇上空禮花綻放,40萬民眾涌向天安門廣場,度過了一個狂歡之夜。
冷靜之后,北京迅速進入籌備階段,決心通過奧運會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為此投入了3000億人民幣。
聽到這個數字,許多國家都在唱衰,因為以往的奧運會雖然提升了國際形象,但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這一問題要追溯到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
當時,舉辦奧運會還是一種由政府主導的形象工程。
加拿大為了提升國家聲譽,不惜花費巨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場館、地鐵和酒店等,力求將這15天的賽事辦得豪華無比。
然而結果如何?賽事結束后,賬單令人震驚:10億美元赤字,相當于當年加拿大GDP的1.5%!
更糟糕的是,這筆債務讓加拿大整整償還了20年,甚至有人稱直到20世紀末,納稅人都沒有完全還清。
因此,蒙特利爾成為了“奧運虧損”的代名詞。
這次慘痛教訓使得各國對舉辦奧運會望而卻步,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局面。
得知自己成為主辦城市后,洛杉磯立即啟動全面籌備工作,并最終選定尤伯羅斯負責此次奧運會。
事實證明,洛杉磯的選擇非常明智。尤伯羅斯徹底顛覆了傳統模式,他沒有向政府伸手要錢,而是像一位精明的商人一樣,把奧運會當作一項賺錢的生意來經營。
他推出了“獨家競標”策略,拍賣電視轉播權,讓各大電視臺激烈競爭;在尋找贊助商時,他限定行業內的獨家合作,讓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為爭奪名額展開瘋狂競價。
甚至連火炬傳遞也被包裝成了一種“付費體驗”,憑借這些創新的商業手段,洛杉磯奧運會不僅沒花政府一分錢,還實現了2.5億美元的凈收益。
這一成功案例直接開啟了奧運會的商業化進程,從此各國開始學習如何利用市場資金舉辦世界級賽事。
?——【·商業化時代的“貧富差距”·】——?
進入商業化時代后,奧運會之間的“貧富差距”愈發明顯。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堪稱“精明辦賽”的典范。美國市場本身已相當成熟,組委會更是將商業價值挖掘到了極致。
在與贊助商的合作中,他們嚴格挑選優質企業,即便是麥當勞、耐克這樣的巨頭也必須支付巨額費用;在賽事轉播權方面,他們早早與全球媒體簽訂高價合同。
最終,這屆奧運會盈利51億美元,性價比之高令后來者羨慕不已。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借助千禧年的契機,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
奧運會結束后,主體育場被改造成多功能場館,演唱會、比賽等活動輪番上演,旅游收入源源不斷。
但到了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情況發生了變化。
那一年,希臘政府為了迎接奧運“回家”,全力以赴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超過70億美元,新建場館數量創下新高。
然而,過于追求表面光鮮讓他們忽視了實際需求——賽事結束后,大量場館閑置,維護成本居高不下。
最終,雅典奧運會虧損80億美元,甚至成為希臘債務危機的導火索。這場失敗給后來者敲響警鐘:舉辦奧運會不能只靠情懷,還需要仔細核算經濟賬。
?——【·3000億投資造就的“反套路”奇跡·】——?
有了前人的經驗教訓,按理說,中國不應該在奧運會上投入過多資金。
然而,當中國將3000億人民幣投入到北京奧運會時,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被喜悅沖昏了頭腦。
但實際上,中國舉辦奧運會的理念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其中2500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地鐵、機場和城市道路改造。這些看似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投資,實際上極大地提升了北京的城市水平。
此外,中國還投入130億建設場館,既滿足賽事需求,又為賽后運營預留空間。另外160億的運行費用經過精心規劃,最終超支比例僅為2%。
在商業化收入方面,北京奧運會同樣表現出色。全球頂級贊助商爭相投資,賽事轉播權賣出天價,僅這兩項收入就達到200億人民幣。
更令人驚嘆的是中國的賽后運營能力。鳥巢、水立方等地迅速成為北京地標。
無論是演唱會、體育賽事還是旅游觀光,每年舉辦80多場活動,門票、廣告和場地租賃收入源源不斷,不僅覆蓋了維護成本,還能實現小幅盈利。這樣計算下來,北京奧運會盈利約10億人民幣。
這場盛會用實際行動證明:大規模投入并不一定導致虧損,關鍵在于是否會“精打細算”。
?——【·奧運經濟的“生存法則”·】——?
回顧多屆奧運會,虧損的原因無外乎三點:預算失控、外部風險以及賽后場館閑置。
里約奧運會無法控制開支,東京奧運會被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再加上場館賽后無人使用,虧損幾乎是必然結果。
而北京奧運會之所以能夠實現逆轉,靠的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于長遠發展,修建的地鐵和公路至今仍在服務城市發展;另一方面,商業運作與形象展示完美結合。
開幕式需要震撼人心,但花錢不能浪費,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后續價值。這種“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辦賽理念,為后來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未來的奧運會或許會更加注重“可持續性”,像北京那樣將辦賽與城市發展相結合;也可以從東京的教訓中吸取經驗,提前做好風險預案;還可以學習亞特蘭大的做法,用商業思維挖掘賽事的價值。
歸根結底,奧運會不應僅僅是一場“燒錢的游戲”,而應成為推動城市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良機。
期待未來的奧運會主辦城市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名利雙收”。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來源于機構官網、媒體網絡和第三方平臺等公開渠道,如涉及侵權、信息有誤或其他異議,請聯系本人修改或刪除。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