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皮膚用的激素藥膏是‘毒藥’,用了就會有副作用”
關于皮膚用的激素藥膏,很多人總覺得它有害,用了會有副作用、會毀皮膚、會上癮……即使醫生開了這種藥,也不想用、不敢用。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很不嚴謹。
外用激素既不是“神藥”,也不是“毒藥”。只要用得科學、合理,外用激素是一類很靠譜的藥。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大量、長期使用強效或者超強效的激素時,可能會有皮膚以及全身的不良反應。
因此,大家要是遇到皮膚問題,別自己瞎琢磨、亂用藥,也不要“談激素色變”,最好是找專業的皮膚科醫生,進行及時、合理的治療。
有一類皮膚用藥,口碑有明顯的兩級分化,那就是“激素”。有的人會“神話”它,認為它能治百病,但也有人很害怕,覺得“它是‘毒藥’,用了就會毀皮膚”“會產生嚴重副作用”“會上癮”……
那么,這類皮膚用的激素藥膏,到底是“神藥”還是“毒藥”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認識一下。
“皮膚用激素藥膏”
是什么
其實,用在皮膚的激素(也叫“外用激素”),真實身份并不恐怖,它的名字叫做糖皮質激素,或者皮質類固醇。
外用激素的使用歷史很久。
早在 1930 年,Swingle 和 Pfiffner 首次成功提取了腎上腺皮質物質,并在 Mayo 診所進行了臨床試驗,發現其對“艾迪生病”(Addison病)有短暫療效。
隨后,Kendall 和 Reichstein 分別在 Mayo 診所和蘇黎世對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存在多種類固醇激素。
里程碑式的藥物是氫化可的松,它于 1936 年取得專利,并于 1941 年獲準用于醫療用途,并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
1954年至1958年間,多種合成類固醇被引入臨床,如潑尼松、潑尼松龍、曲安奈德、甲潑尼龍和地塞米松。這些藥物在治療多種炎癥方面各有優勢,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幫助了無數的人。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包括氫化可的松在內的外用激素,自 20 世紀中葉引入以來,已成為治療多種皮膚病的不可或缺的藥物。科學家通過對氫化可的松結構進行修飾,發現了更多有不同活性的外用激素。根據激素的作用效果,它們被分為 7 個等級,最厲害的是超強效,最溫和的是弱效。由于弱效的外用激素(比如國外的氫化可的松乳膏)安全性比較高,因此常常不需要處方就能輕易在藥店里面買到。
外用激素確實很有用
但不是“神藥”
在醫學界,皮膚科醫生們對于外用激素的看法是——“外用激素確實很厲害,但并不會神話它”。
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外用激素的價值確實很大。
一方面,它的適應證很廣泛,是很多皮膚病的一線治療藥物。舉例來說,我們平時經常見到的濕疹、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蚊蟲叮咬、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等,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之所以適應證很廣,是因為它有強大而復雜的抗炎癥作用,恰好很多皮膚病都是炎癥性的皮膚病,能夠有效緩解炎癥。注意,這里的炎癥不等于感染。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一方面,外用激素能夠快速緩解癥狀。它們通過與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和釋放,從而迅速減輕炎癥反應,緩解患者的瘙癢等不適癥狀。
此外,外用激素還能改善皮膚外觀。對于一些影響皮膚外觀的疾病,例如白癜風、瘢痕疙瘩,外用激素能夠通過抑制炎癥和免疫反應,促進色素恢復和瘢痕軟化,改善患者的皮膚外觀。
最后,在一些難以完全治愈的皮膚疾病中,外用激素可以作為長期的輔助治療藥物(前提是在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幫助控制病情的反復發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之所以不能神話激素,是因為它有利也有弊,使用上有一些局限,比如:
不適用于所有皮膚問題:外用激素對某些皮膚疾病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通常不適合治療感染性的疾病,包括真菌、病毒、細菌性疾病。
出現局部不良反應:皮膚萎縮、暫時性毫毛增多、紅血絲、色素異常、屏障功能損傷、口面周皮炎、激素性玫瑰痤瘡、毛囊炎等。
系統性不良反應:少見但嚴重的情況下,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出現血糖升高、醫源性庫欣綜合征、鹽皮質激素效應(如水腫、低血鈣、低血鉀和高血壓)等。
因此,我們只要正視外用激素即可,不用夸大它。
外用激素,用得不對
就是“毒藥”
大家記得 4 年前的一則新聞嗎,一位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大頭娃娃”事件。
博主在視頻顯示,五個月大的“柚子寶寶”,在使用某款“特護抑菌霜”后,出現“大頭娃娃”癥狀,臉部異常腫大。
新聞報道的“大頭娃娃”。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出現這個悲劇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抑菌霜”廠家的違規操作。雖然國家規定“消”字號產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物質,但廠家知道這類產品監管不嚴、審批容易,因此鋌而走險,違規添加激素。
其次,激素確實是很有效的治療用藥,廠家知道這一點,于是大量添加了超強效的激素成分——丙酸氯倍他索。
最后,激素在不知情或不合理地情況下使用時,確實會出現不良反應,尤其是大量、長期使用強效或者超強效的激素時,可能會有皮膚以及全身的不良反應。
類似的情況還被國際權威的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過。說得是一位 14 歲的孩子用了“抑菌乳膏”之后腿上出現了像妊娠紋一樣的皮膚萎縮,藥膏送到瑞典檢測才發現違規添加了強效的糖皮質激素和抗真菌成分,但并沒有在藥膏的成分上標注。
所謂的“抑菌乳膏”引起的副作用:(B)小腿上的皮膚萎縮;(C)醫生試驗性抹藥,發現有強烈的血管收縮反應(來自參考資料)
上面 2 則案例給我們的提示是:
- 不要濫用激素
- 要選擇靠譜的藥品,而不是消字號的“抑菌膏”
- 要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只有合理用藥,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并規避副作用。
警惕“激素恐懼癥”
這里特別要提醒的是,有一類人,很容易“談激素色變”,對外用激素唯恐避之不及,即便醫生建議用,他們要么拒絕使用,要么不好好用,進而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這類情況,很可能是醫學上說的激素恐懼癥(steroid phobia)。
害怕使用激素的現象其實很普遍,有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激素恐懼癥的發生率在 31% 到 95.7% 之間,平均為 53.2% 。不僅患者會出現,護理者、監護人也會有此情況,平均的發生率也是 50% 左右。
研究發現,女性患者、女性護理者、有經歷過外用激素副作用的患者,會更容易表現出激素恐懼癥。除此之外,流行病學調查還發現,頻繁更換診所、從醫生那里獲取的信息相互矛盾、居住在大城市的患者也更易出現這種恐懼。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不得不說,如果患者盲目恐懼使用激素的話,其實反而會妨礙疾病的正確治療。由于害怕使用激素,病情可能控制得不好;如果他們轉為選擇其他的藥品或產品,也可能會出現額外的副作用。
舉例來說,很多濕疹孩子的家長不愿意規范用激素,轉而選擇宣稱純天然的、純中藥的產品,要是碰巧用的是違規添加了激素的抑菌膏,那反而是走了彎路。
外用激素,該用就用
但要合理使用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也知道了醫學界對外用激素的態度——它既非毒藥,也非神藥。它是不可代替的一類重要的藥物,應該合理地使用它。
如何合理使用?建議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選擇藥物。在醫生評估下,根據皮膚病變的類型、嚴重程度、部位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外用激素及其劑型。例如,對于面部、皺褶部位等皮膚較薄的區域,應選擇偏弱效的激素,目的是減少局部副作用的發生風險。
第二、控制使用時間和劑量。避免長期、大面積使用外用激素,尤其是強效和超強效的激素。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減少激素的使用頻率或逐漸停藥,以防出現副作用。
第三、聯合治療。對于一些難以控制的或者復發性的皮膚疾病,可以考慮與其他治療措施聯合使用,比如銀屑病患者要搭配保濕產品,或聯合非激素的藥物;比如濕疹患者要注意減少加重因素,注意防護和保濕。聯合治療的好處是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激素的使用劑量和時間。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第四、及時隨訪,靈活調整。一個病的治療方案要看疾病的變化情況,病情好轉后需要調整用藥,病情復發、加重的時候也需要調整用藥。因此,最好是和醫生建立好良好溝通,及時復診,靈活調整用藥。
第五、不要盲目自行治療。在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也不了解藥物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好是不要盲目自行治療,也不要在非專業人士(小紅書、網友、七大姑八大姨、朋友等等)的指導下治療,即便對方也可能是好心,但風險也會比較大。
照“謠”鏡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激素恐懼癥”,這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這類謠言經常采用“標簽化恐嚇(如“激素是毒藥”)”“斷章取義(片面強調副作用而忽略適應癥)”、“二元對立思維(制造“神藥”與“毒藥”的極端對立)”等方式來誤導公眾,大家需要警惕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 純天然無激素?“大頭娃娃”事件暴露“消”字號護膚品安全隱患. 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1/10/c_1126964752.htm
[2] 央視網. “大頭娃娃”事件最新進展 嬰兒霜經檢測含激素.
[3]https://v.cctv.com/2021/01/17/VIDEC0gNRr1jAjnWBlfMiSUA210117.shtml
[4] Hydrocortison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drocortisone
Benedek T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Clin Exp Rheumatol. 2011; 29 (5 Suppl 68): S-5-12.
[5] Mehta AB, Nadkarni NJ, Patil SP, et al.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in dermatology.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6; 82: 371-378.
[6] Contento M, Cline A, Russo M. Steroid Phobia: A Review of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Am J Clin Dermatol. 2021; 22(6): 837-851.
策劃制作
作者丨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師 醫學博士
審核丨劉子琦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藥師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