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祖沖之(429─500年),字文遠,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期就積極從事學術活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均有杰出的貢獻。
(一)祖沖之簡介
從東晉滅亡到隋朝統一全國的170年間,在我國歷史上分裂為南北兩塊。南面從公元42O年開始,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同南朝對峙的北面,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祖沖之是南朝人,出生在劉宋,逝世于南齊時期。
相對于北面,當時的南面社會比較安定,因此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因而在這一段時期內,出現了一些科學家,祖沖之不愧為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祖沖之的原籍系今河北淶水縣,在西晉末年,由于故鄉遭到戰爭破壞,全家被迫搬遷到了江南。祖家歷代對于天文歷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沖之自幼接觸到了科學技術。
祖沖之從小聰明伶俐,加之喜歡讀書,知識面廣,尤其精通數學,朝廷把他安排到華林園工作,后來歷任南徐州從事史、婁縣縣令、謁者仆射、長水校尉等職務。他擔任長水校尉期 間。寫了篇《安邊論》,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安定民生,增強國力,鞏固國防。齊明帝看了他的奏章,認為建議得好,打算派祖沖之到一些地方去,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辦一些實業。齊明帝雖有此想法,但是由于連年戰爭,他的建議始終沒有能夠實現。就仕途而言,他生不逢時,只是一個平凡的官員,但就科學技術而言,他完全有理由“一覽眾山小”。
(二)科學技術的巨匠
那時代用的歷法是何承天制作的《元嘉歷》。何承天(370—447年),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曾任劉宋朝著作佐郎和太子率更令等官職。他在其舅徐廣積制作的七曜歷基礎上,繼續觀測四十多年,積累了大量觀測數據,創新制作了《元嘉歷》。為啥要制作《元嘉歷》呢?因為之前的景初歷等十一家歷法,已與天象不吻合。《元嘉歷》提高了測量行星會合周期的精度。在計算技巧上,何承天在《元嘉歷》中首創調日法,成為后世歷法承襲的計算方法。‘
但對于祖沖之而言,仍不滿意《元嘉歷》,他打算由自己來編寫歷法。根據自己長期觀測測量結果,經過百折不撓的努力,終于制作了一部新歷法,稱作《大明歷》。這部歷法以其精確程度,到了鬼斧神工的進步,與現代技術測定的誤差,一回歸年的誤差僅50秒,月亮公轉一周的天數相差不到1秒。請注意,那是在距今1500多年前測定的!齊武帝的太子認真看了《大明歷》,覺得此歷法硬是精確,奏請皇上準備實施,但不久太子病死了,實施的事被擱置下來。直到祖沖之去世10年后,《大明歷》才得以施行。
當時朝廷繳獲了一部以前的指南車,但只有外殼,里面的機關都是空的,完全不能指示方向。齊武帝要求祖沖之按照古法重新制作一部真正的指南車。祖沖之用銅來制造里面的機械,機巧多變,那車不管如何轉動,始終都指向南方。這種技術據說是三國時期著名機械制造專家馬鈞之后的首創。同時期的北魏人索馭麟不服氣,造出一輌來比試,因技術不過關,誤差過大,被皇帝下令拆毀燒了。
祖沖之是個心靈手巧之人,他還懂得音律,還會玩博塞(當時一種流行的游戲),在當時無人能比。他學習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的方法,造出了一條千里船,在長江上試驗,一天能走一百多里,算當時最快的船。他還發明了舂米磨谷子的水礁磨。試驗的時候,齊武帝都親自去觀看。
祖沖之的數學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算天花板級水平。他曾注解過古代的數學典籍《九章算術》,自己還編寫過一本數學著作《綴術》。筆者當小學生時就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后面第七位的人,西方數學家直到1100多年后才迎頭趕上。
(三)令人景仰的數學世家
祖沖之的兒子和孫子都繼承了他的事業。兒子祖暅,字景爍,是中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繼承了祖沖之在數學和天文歷法方面的工作,并進一步發揚光大了他父親的成就。祖暅的工作包括推廣祖沖之的“大明歷”,以及提出關于球體體積計算的“祖暅原理”。即: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的一條原理,用現代語表述就是,同樣高的地方橫截面積相等的兩個立體,它們的體積必然相等。很可惜的是,這條原理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很快就失傳了。直到十七世紀時,才被意大科學家一次卡瓦列里重新發現。這條原理西方稱為“卡瓦列里定理”,而中國稱之為“祖暅之原理”。
祖沖之的孫子祖皓也是個數學家,可惜年紀輕輕就死于戰亂,數學世家從此斷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