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一次相親失敗了。看著趙嬸尷尬的表情,我知道這次又是無功而返。
那是1985年的夏天,我在縣供銷社當會計,雖說工作穩定,可就是說不來那些甜言蜜語。每次相親,都是坐在那里手足無措,憋出幾句生硬的話,把氣氛搞得跟蒸籠一樣悶。
"志明啊,你這樣可不行。"趙嬸嘆著氣說。"姑娘家都喜歡會說話的,你這樣沉悶,她們哪能看得上?"
02
正發愁時,接到了初中同學王立達的電話。他說他家的麥子該收了,人手不夠,問我能不能去幫忙。我一聽來了精神,這些年在機關上班,早就想找機會跟著農村人一起干活了。
"那敢情好,我周六就過去。"我一口答應下來。
03
王立達家在青山村,離縣城二十里地。我騎著自行車,一大早就出發了。
剛到村口,就聽見打谷機的聲音。王立達早在村口等著,見我來了,一把拉住車把:"可算把你盼來了,快歇會兒,喝口水。"
沒想到,就是這次幫忙,讓我遇見了他姐姐王雅琴。
04
王雅琴是村里的民辦教師,比我大四歲。第一次見她,她正在院子里和面。白色的圍裙上沾著面粉,頭發簡單地扎在腦后,看起來很利索。
"這是我同學張志明,縣供銷社的。"王立達介紹道。
"我知道,老聽立達提起你。快進屋歇會兒,我這就去蒸饃。"她笑著說。聲音溫柔,一點架子都沒有。
05
在田里干活的時候,我才發現王雅琴一點也不嬌氣。她把褲腿挽得高高的,跟著我們一起打捆、運麥子,手腳麻利得很。
"雅琴姐,你歇會兒吧,太陽這么大。"我忍不住說。
"沒事,我從小就跟著干農活,習慣了。"她擦了擦額頭的汗,笑著說。
06
中午休息的時候,王雅琴端來一盆涼粉。"這是我自己熬的,加了些醋和蒜末,夠解暑。"
我嘗了一口,酸辣可口,比機關食堂的好吃多了。看著她忙前忙后的樣子,我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07
晚上收工后,王立達母親硬要留我住下。吃完飯,大家坐在院子里乘涼,說起了家常。
"志明啊,你這么好的條件,怎么還沒找到對象?"王立達母親問道。
我正不知道怎么回答,王雅琴插話道:"現在年輕人,都講究兩情相悅,強扭的瓜不甜。"
抬頭對上她的眼神,我看到了理解和溫暖。
08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每個周末都往王立達家跑。表面上說是幫忙,其實心里明白,是為了能多看看王雅琴。
她總會準備些可口的飯菜,有時是自制的咸菜,有時是晾曬的辣椒。每次我要走,她都會找個理由讓我帶些東西回去。
"你一個人在縣城,得多補補。"她總這么說。
09
終于有一天,王立達母親把我拉到一邊。"志明啊,我看你和雅琴挺投緣的。她雖然大你幾歲,可是賢惠能干,在村里教書這么多年,口碑極好。"
我心里一動,卻又擔心:"她...會不會嫌我配不上?"
"傻孩子,她要是嫌你,能天天給你做這么多吃的?"
10
那天傍晚,我鼓起勇氣約王雅琴在村口散步。夕陽的余暉灑在田野上,遠處的青山籠罩在暮色中。
"雅琴姐,我...我想和你處對象。"我結結巴巴地說。
她低著頭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可是我比你大四歲。"
"年齡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人心意相通。"我說出這句話時,自己都覺得驚訝。
11
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戀愛。雖然村里有人說閑話,說我們門不當戶不對,可是我們都不在乎。
每個周末,我都會騎著自行車來看她。一起在田間小路上散步,聽她講學生們的趣事,給她說說供銷社的見聞。
日子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溫暖而甜蜜。
12
1986年春節,我們結婚了。婚禮很簡單,但充滿了幸福。
王雅琴穿著紅色的新棉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看著她的笑臉,我知道,這個比我大四歲的姐姐,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
往后的日子,我們互相扶持,共同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在供銷社柜臺前傻站著的相親經歷,反而成了我們茶余飯后的笑談。
有時候,緣分就是這么奇妙,兜兜轉轉,最后發現幸福就在身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