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海,很多人腦海里是外灘的霓虹、陸家嘴的摩天樓,覺得本地人隨便一套房就值幾百萬。但現實就像老洋房的雕花墻——遠看光鮮,近瞧才發現有些角落早已爬滿裂痕。聽網友扒一扒那些藏在弄堂深處的“窮”,簡直顛覆認知!
“市區小房子像鴿子籠,郊區老房子像草雞窩”,這句調侃扎心又真實。不少土著住在五六十平的“新公房”里,廚衛合用是常態,洗澡要去公共浴室,上廁所得排隊。有網友說:“淮海路53平的老破小,祖孫三代擠一間臥室,晾衣服要橫跨整個房間,轉個身都怕碰到人。”這種房子放在十年前算“體面”,如今卻成了“貧民窟”的代名詞。
外人總覺得“上海人等拆遷就暴富”,但現實是:能拆到核心地段的是少數,大部分老弄堂拆遷款僅夠置換郊區老破小。有大叔苦笑:“丈母娘家的石庫門拆了,補了200萬,在松江買了套70平的二手房,裝修完口袋比臉還干凈,哪來的‘一夜暴富’?”更慘的是“拆不到又賣不掉”的夾心層——房子破得像危房,地段偏得沒地鐵,想貸款都難。
都說上海平均工資過萬,但很多土著拿著3000-5000的工資,干著最基層的工作。有網友分享:“鄰居阿姨在超市做收銀員,一個月4000塊,扣掉醫保社保剩3500,要養讀高中的兒子和癱瘓的老公,每天下班還要去菜市場撿菜葉。”他們沒房租壓力?錯!住父母家的要給“生活費”,租房的更是勒緊褲腰帶——浦東一套老破小月租都要3000+,工資一半搭進去。
90年代國企改制、紡織廠倒閉……很多土著父母沒趕上教育紅利,只能做臨時工、環衛工,孩子跟著受影響。有姑娘說:“我爸媽初中沒畢業,從小沒人輔導作業,職高畢業后在商場賣衣服,想跳槽連簡歷都不會寫。”反觀外地來滬的“新上海人”,大多是本科以上學歷,在陸家嘴拿20萬年薪,土著反而成了“被逆襲”的對象。
外人總說“上海人再窮也有房”,但現實是:房子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有男生吐槽:“談了3年的女朋友嫌我沒婚房分手,她不知道我家那套40平的房子,房產證上寫的是奶奶的名字,過戶費都拿不出。”更諷刺的是,相親市場上,土著窮小伙不如外地有首付的“潛力股”,被嫌棄“沒上進心”。
為了擺脫困境,有人走上極端:有姑娘為了“脫貧”嫁給大20歲的二婚男人,用彩禮給弟弟買房;有小伙拼了命考公務員,就為了“鐵飯碗+公積金”;還有人寧愿住在郊區地鐵盡頭,也要把市區老房租出去換點生活費。網友說得扎心:“窮怕了的人,連呼吸都在計算成本。”
上海從來不是“遍地黃金”的烏托邦,而是和所有城市一樣,有光鮮也有茍且。那些住在老破小里的土著,可能是你樓下賣早點的阿姨,是地鐵里打盹的上班族,是菜市場為5毛錢還價的爺叔。他們沒趕上拆遷紅利,沒拿到高學歷門票,卻用最樸實的方式活著——就像網友說的:“歷史的一粒砂,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但山再重,也壓不垮想往前挪步的人。”
下次再有人說“上海人都有錢”,不妨想想那些藏在弄堂里的故事。畢竟,任何一座城市的溫度,都藏在那些不被濾鏡照亮的角落里。你身邊有這樣的上海土著嗎?他們的故事,比想象中更值得一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