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阪一家餐飲連鎖公司SASAYA旗下的門店,因為門口貼出的一張紙條,意外引爆了一場跨國輿論風波。
那張紙條寫著:“有很多人沒有禮貌,我們不允許中國顧客光臨本店。感謝您的理解。——炭火燒鳥HAYASHIN。”
若是出現(xiàn)在京都小編倒沒那么詫異,沒想到是大阪,大阪過去算是對中國游客最為友好的城市之一了,這紙告示迅速在社交平臺上發(fā)酵,激起大量網(wǎng)友表達憤怒,批評這是赤裸裸的歧視。事件隨之登上媒體版面,引發(fā)更廣泛的討論與關注。
SASAYA集團起家于大阪,旗下?lián)碛卸鄠€燒鳥、烤肉等品牌,門店遍布關西、東京,甚至拓展至夏威夷。而這次出事的門店“炭火燒鳥HAYASHIN”,就位于大阪鬧市區(qū)。據(jù)悉,該店于去年剛開業(yè),門店負責人是一位年輕人。那張引發(fā)爭議的紙條,據(jù)公司說法,是其“未經(jīng)總部許可擅自張貼”的。
事件曝光后,SASAYA總部迅速發(fā)布中日雙語的致歉聲明,稱已第一時間撤下告示,對因此受到冒犯的顧客表示“誠摯歉意”。聲明還重申,公司始終堅持“無論國籍,一視同仁”的接客原則,并將真誠聽取社會各界的批評意見,進一步加強員工管理與服務水平。
不久之后,涉事門店也停業(yè)整頓,社交平臺賬號清空,連官方網(wǎng)站上也悄然下架了這家店的信息。
那種“無聲下線”的處理方式,像是一種默認的告別,也像是一次品牌危機下的止損操作。
但這起事件引發(fā)的討論,遠不止于某家餐廳的處理方式。
不少人提出質(zhì)疑:在日本,店家真的可以隨意拒絕外國人入店嗎?尤其是像這樣,明確點名“中國顧客不歡迎”,這合法嗎?
日本憲法第14條確實規(guī)定:“全體國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得因人種、信仰、性別、社會地位或門第而受到歧視。”雖然該條文主要用于限制政府行為,但在司法實踐中其“平等精神”已被間接延伸至民間領域。
例如,北海道某溫泉旅館因一律拒絕外國人入浴,被法院認定構成“超出社會容忍限度的不當差別待遇”,依法成立不法行為(民法第709條);另有珠寶店僅因顧客外貌看似外國人而拒絕其入內(nèi),同樣被判定違法并要求賠償。
不僅如此,日本自1995年起成為《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簽約國,但至今尚未制定配套國內(nèi)法以保障私人領域中的反歧視權利。聯(lián)合國相關機構也多次批評日本在執(zhí)行反歧視公約方面“立約不立法”的消極態(tài)度。司法缺位導致維權成本極高,使得許多歧視行為只能靠當事人自訴,法律制度難以自動干預。
也就是說——在法律上張貼“禁止某國人入店”的紙條,不一定直接違法,但一旦引發(fā)民事糾紛,極有可能被法院判定為“侵害人格權”;而從社會層面看,這種做法更可能引發(fā)品牌危機,甚至激化國際矛盾。
正如《太報》所指出的那樣,圍繞這起事件的網(wǎng)絡輿論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中國網(wǎng)友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歧視,有人甚至引用日本憲法第14條來回擊;而部分日本網(wǎng)友則主張“店家有選擇顧客的權利”,甚至稱贊這家店“終于讓人感到安心”。
輿論割裂的背后卻折射出日漸緊張的社會情緒。
近年來,隨著訪日外國游客人數(shù)激增,“觀光公害”成了日本媒體和地方政府常用的說法——寺廟翻墻、溫泉喧嘩、在神社內(nèi)小便……少數(shù)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逐漸在社交媒體的放大下,變成了一種群體刻板印象。
而這種印象,慢慢變成了某些店家“提前預設風險”的理由。他們不再試圖“教育”顧客,而是干脆用最簡單的方式——勸退某個國籍。于是,國籍成了一種不動聲色的行為預測,也成了對“秩序焦慮”的一種回應。
但這樣粗暴的標簽篩選,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在中國社交網(wǎng)絡上除了憤怒與批評,也出現(xiàn)了不少理性聲音。一些網(wǎng)友說:“這家店的確做得過分,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些中國游客確實行為不當。”“也許正是前面幾批人不講規(guī)矩,后面的人才受了連帶影響。”“其實中國也有過類似‘日本人和狗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日本人也沒有到處聲討。”
當然,我們必須明確指出:無論出發(fā)點如何,“以國籍論人”始終難逃歧視之嫌。一張貼紙,把一個族群一刀切地拒之門外,不僅無助于化解矛盾,還會加深隔閡,反噬品牌聲譽,甚至引發(fā)跨國層面的外交誤解。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在一個多元共生的社會中,如何平衡本地秩序與文化差異,如何在維護自身舒適感的同時,也給他者以尊重與理解,是擺在每一個城市、每一家店鋪、乃至每一個個體面前的現(xiàn)實命題。
也許,這次紙條事件真正帶給我們的,不是對一家燒鳥店的討伐,而是一次契機——讓我們?nèi)ブ匦滤伎迹裁床攀钦嬲摹拔拿鳌保?/p>
而我們,也該如何共同維護一個更有溫度的公共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