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一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供圖
鄭玉華家傳的金針。
本報記者 黃敬惟攝
本草寫意畫作《傷寒論四靈經方》。
劉景曾繪
了解多樣豐富的中草藥材,上手體驗碾磨炮制中藥材的過程,觀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現場展演,在琳瑯滿目的“非遺市集”選購中藥茶飲和文創……日前,“生生之道——中醫藥非遺主題展”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拉開帷幕。
藥香氤氳的展廳中,觀眾可以在展出的豐富古老典籍中溯源中醫文化根基,探尋中國古代醫學的哲學思想與實踐智慧;也可以通過展廳里的針灸銅人、采制器具等展品,了解中醫藥診療體系的演進和當代的創新與傳承;還可以現場體驗針灸按摩、品嘗藥飲茶飲,了解中醫藥的根與魂、道與法、術與技。
文化傳承貫通古今
中醫藥不僅是治病的技藝,更述說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在中華大地的沃土上,中醫藥的學術道統、理論體系和經驗技術等方面呈現出連續完整的歷史脈絡和承繼關系:遠古時期,先民在與自然和疾病的斗爭中發現草藥,積累原始經驗;春秋戰國時期,扁鵲首創“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法;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等經典醫籍奠基中醫學理論體系與學術范式;隨后晉唐專科醫著突破,宋元專病研究深化,明清溫病學說成熟……諸多文獻與考古發掘成果無不證明,中國中醫藥學術體系賡續千年,道術相承。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未病、調和致中、大醫精誠……作為中國古代醫學成就的重要載體,中醫藥文化中的眾多理念,展現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生命哲思。步入展廳,北宋王惟一的《銅人腦穴針灸圖經》殘石拓片和旁邊的“針灸銅人”雕塑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據介紹,王惟一不僅以圖文結合形式系統整理354個穴名、657個穴位,還鑄造兩具針灸銅人教學模型,銅人體表涂蠟,內注水銀,考核時若針刺準確則水銀流出,首創古代醫學教育標準化考核體系,成為中華文明對生命科學探索的注腳。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介紹,我國現有傳統醫藥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3項,涉及182個申報地區或單位,涵蓋中醫生命和疾病認知、中醫診療方法、中醫針灸、中醫藥炮制技藝、中醫藥傳統制劑技藝、老字號、傳統中醫藥文化和中醫養生等。
近年來,隨著《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典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相繼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藥文化跨越時空的價值受到更廣泛的國際認可。
非遺技藝薪火相傳
傳統醫藥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護,傳承精華,也離不開與時俱進,守正創新。
在展覽的仿古街區,“鄭氏黃帝九針”第八代傳承人鄭玉華正手持一支形似發簪的鍉針,向觀眾演示、講解:“九針各有所長,镵針頭大末尖,用于瀉陽氣,員針針頭卵圓形,可作按摩之用;鍉針引脈氣,可使氣血流通;鋒針主癰痹痼疾,瀉熱出血……”
“鄭氏黃帝九針”是鄭家的祖傳秘技,曾經一直“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到了第七代傳人鄭仁德手上,他率先打破陳規,傳給了女兒鄭玉華。鄭玉華又更進一步,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創立醫院,并在院內舉辦講堂、招收學徒,讓家傳秘技變為普惠眾生的醫術。
“只要愿意學、品行端正,我們都教。”第九代傳承人粟歡介紹,“如今我們在全國已經收下86名徒弟,其中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名,州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名,醫院內的20多名弟子中不乏優秀的90后青年。”
如今,“鄭氏黃帝九針”醫術不僅造福全省、全國百姓,還成功走出國門。鄭玉華告訴筆者,每年都有眾多來自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患者慕名前來,尋求診治。“美國醫學博士、全球醫學基金會主席穆罕默德·西迪基在我們醫院訪問期間,曾邀請我用九針緩解了困擾他5年多的肩部病癥。他當時很震撼,感覺非常神奇。”鄭玉華說。
古老技藝的傳承也離不開科技助力。陳皮年份的鑒別一直是個難題。中藥行業老字號陳李濟率先引入光譜分析儀與無損檢測技術。“我們通過量化外觀特征信息,以及陳化過程中呈‘消’‘長’變化的標志物,建立成分數據庫,實現道地陳皮的科學化鑒別——無需破壞外觀,即可精準判定產地、陳化年份,終結了‘憑經驗、看外觀’的傳統局限,讓古老的中醫藥技藝更為現代化、標準化。”陳李濟品牌文化總監汪曉斌介紹。
而在產品的包裝上,陳李濟首創的“蠟殼丸”工藝沿用至今。明末清初,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海外貿易頻繁,加之海上運輸環境潮濕,亟須新型保存技術破解藥物遠洋運輸難題。汪曉斌介紹,傳統蠟殼制作需經煮蠟、串圓子、蘸蠟、鎅殼、入丸、封口、剪蒂、蓋印等八道工序,同時根據運輸目的地氣候靈活調整用蠟量的比例,能使藥品隔絕水分和細菌,保存數十年不變質。如今,一枚枚蠟殼丸講述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千年草木跨界敘事
應用場景的革新和文創的興起,讓古老的藥香融入更多日常。
“黃楊木梳具有去熱、解澀、治頭疼的醫學功效,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這次我帶來的梳子主要體現其養生作用,有五指按摩梳、魚骨按摩梳、氣囊按摩梳……”展廳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梳篦第九代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邢糧正手執工筆,在黃楊木梳上精心繪制圖案。除了梳理頭發,梳子還有按摩、通經絡之用,也是中醫理論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應用。“突破傳統梳篦的日用功能,將其打造為兼具傳承價值與當代審美的藝術品,是我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邢糧說。
為適配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場景和大眾口味,不少“苦口良藥”與時俱進成為“可口零食”。曾斬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老字號宏濟堂以“九提九炙”的非遺阿膠制作工藝聞名,他們研發出即食阿膠糕、條狀濃縮液、即溶阿膠粉等創新產品,成為年輕人學習、辦公的零食新寵;膏滋藥非遺老號致和堂,將傳統膏方拆解為“熬夜水”“祛濕茶”等功能明確的單品,“便攜袋泡”的獨立小包裝設計,廣受市場喜愛,拓展出中醫藥文化推廣的新路徑……
而當中藥本草邂逅繪畫藝術,為觀眾帶來更多具象的美學享受。環顧展廳,十余幅水墨本草圖為展覽平添縷縷墨香,它們皆出自86歲高齡的畫家劉景曾之手。他自幼師從書畫大家,又有著多年豐富的中醫臨床經驗。退休后,劉景曾將中醫藥文化與中國傳統詩文書畫融合,創作“本草寫意”系列畫作,將專業的中醫藥藥方、藥材轉化為更多人可以感知、理解的畫作。
“在這幅連花清瘟本草寫意畫中,方中首味藥連翹位于最上方,還包含金銀花、麻黃、甘草、廣藿香、板藍根等13味本草。為了讓畫面更加豐滿靈動,又添兩綬帶鳥以祝祛病康復、延年益壽……”劉景曾向觀眾介紹著他的作品,他對筆下每一株植物的生長環境、藥用功效都爛熟于心。他的作品還走向海外,如今已在韓國、法國、德國等多國展出,以水墨畫的形式向世界展現中醫藥文化的神韻。“中國畫的靈魂不在寫實而在寫意,就像我們中醫藥并非重在用植物的成分治病,而在于用‘氣’來調節身體。”劉景曾說。
生生之道,孕育出千年本草,更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無限創造力與生命力。古老醫典中的理論哲思,世代傳承下的豐富技藝,創新賦能中的華麗轉身……四海賓朋攜一縷藥香而歸,也被中華民族懸壺濟世、兼濟天下的胸懷氣度浸潤其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