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塵埃中,
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
便成了時光的密語者,
見證著滄桑,
訴說著輝煌。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
我們邀您共赴跨越時空之約,
一起走進山西主題活動
“美好共見·文物里的山西”,
感知歷史,
聆聽山西璀璨的故事。
本次主題活動,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辦,
山西晚報社承辦。
我們特邀山西各博物館18名優秀講解員,
為大家深入介紹文物背后的傳奇——
您將見證青銅器鸮卣的靈動神韻,
聆聽云岡石窟的梵音回蕩,
感知晉商票號里的金融智慧,
邂逅石刻造像上的衣袂翩躚……
文物山西,
美好共見,
此刻,啟程!
文物名:青銅鸮卣
尺寸: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寬13.4厘米
時代:商代晚期
出土地:山西省石樓縣二郎坡村
藏寶地:山西博物院
在山西博物院“夏商蹤跡”展廳 ,有一件特別呆萌的青銅酒器,名為鸮卣。它形狀酷似貓頭鷹,有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圓滾滾的肚子、撲棱棱的翅膀,怎么看怎么萌……早在2011年,就有網友把它的照片發布在網絡上,大家都說它像游戲里的那只“憤怒的小鳥”,它也就成為山西博物院里的初生代“網紅”。
今天,就讓我們在山西博物院資深講解員劉琳的帶領下,去了解鸮卣的故事吧。
▲鸮卣外形酷似游戲里“憤怒的小鳥”
從“戰神”到“網紅”
鸮卣的前世今生
鸮就是貓頭鷹,古人稱之為鴟鸮;卣是專門用來盛放美酒的容器,是商周時期用于祭祀的重要禮器。1956年的夏天,在石樓縣二郎坡村內,農民賈炳智在一處壕溝內發現了包括鸮卣在內的15件青銅器。
當時的他,肯定想不到,自己“撿到”的這件青銅器,竟然能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文物之一。
這件鸮卣整體呈橢圓體,兩只鸮相背而立。蓋為雙鸮首,環目,尖喙,彎眉,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身下為四足,兩兩相背,蹄形足,飾爪紋。蓋腹相合,兩鸮昂首背立。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這件文物都是古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鸮卣局部
圖源:山西博物院公眾號
現在提到貓頭鷹,大家都退避三舍,可是3600多年前的商代人為什么會把酒器鑄造成貓頭鷹的樣子,并且讓它成為最重要的祭祀儀式上的禮器呢?
其實,在商代及史前時代,貓頭鷹是很受人尊重的:它的喙和爪子都像鉤子一樣彎曲,十分銳利,在飛行和捕食的時候,悄無聲息,一擊必中,所以在古人心中,貓頭鷹是驍勇善戰的代表,堪稱“戰神”。曾被譽為“中國青銅器鑒定第一人”的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認為,商代青銅器上鴟鸮的圖像,“應看作是表示勇武的戰神而賦予了避兵災的魅力,這也是‘鑄鼎象物’之意。”
在考古工作中,很多地區都曾發現有外形像貓頭鷹的青銅器,比如湖北應城、河南安陽殷墟、湖南長沙東山鎮等地,都曾出土過商代鸮卣。最出名的當屬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兩件成對的銅鸮尊,它們和山西博物院的鸮卣形制相仿。連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將軍,都以鸮形青銅器陪葬,或許其內心,就一直有著對“戰無不勝”的祈盼吧。
▲鸮尊,商代晚期青銅器
1975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圖源:河南博物院公眾號
自從鸮卣成為“網紅”后,大家對它的描述就更為傳神了,“憤怒的小鳥”是它的第一個網名,還有人叫它“青銅萌胖子” 。別說,在展柜燈光下,它那股氣勢還真是傳神,雖然胖胖的翅膀短到叉不了腰,卻儼然驕傲如將軍一般,拉近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
鸮卣實在是太紅了
文創商店里NO.1
如今的鸮卣,依然是山西博物院的“頂流”,連雪糕都出了同款——葡萄和沙棘口味,咬一口都是三晉歷史的味道!成功“轉型”為文創產品,鸮卣貢獻了太多的素材,不僅僅是雪糕,它還可能是你書包里的筆袋、床頭柜上的毛絨玩具,或者是一個鏤空的精美書簽、萌萌噠鑰匙扣……
▲鸮卣款雪糕
圖源:山西博物院公眾號
據山西博物院院屬公司“晉觀文創”總經理姚香介紹,有關鸮卣的文創產品已經多達90余款。她說:“鸮卣見證了山西博物院文創發展之路。我們從最初復刻外形的紀念品,到元素提取轉化的文創產品,再到內容創意、文化服務、數字產品的多元開發,文創品在開發中不斷彰顯著三晉文化的內涵,形成了以館藏IP資源為核心,多種產品系列為主題,不同產品品類為矩陣的‘晉魂’文創品牌。”
▲鸮卣系列產品
圖源:山西博物院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中,鸮卣不僅創造文化價值,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這位3600年前的“老大哥”,堪稱表率,讓更多的山西文創變得“吸睛”又“吸金”。在“互聯網+”時代,讓文物“活”起來,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文創“飛”出圈,一件小小鸮卣,給豐富山西故事增加了更多可能。
“三千余年前,鸮卣裝著敬神的烈酒;三千多年后,它裝著我們對歷史的想象。從戰神到萌神,變的不是它的模樣,而是我們解讀文明的目光。”講解員劉琳的這段話令人充滿遐想,文物映照古今,它們彰顯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價值,更隱含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明脈絡。
如果你有機會來山西博物院參觀,一定要看看鸮卣,別忘了——它曾翱翔在青銅的星空,守護過一個王朝的榮光。此時,展柜中這只穿越千年的青銅鸮,似乎正從歷史的縫隙中振翅穿越而來,向我們眨動著眼睛......
▲鸮卣 商代
圖源:山西博物院公眾號
▲山西博物院外景
圖源:山西博物院
圖|見署名
文|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軼瓊
海報及欄圖制作|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傅宇珺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呂國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