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朝鮮北部山區氣溫降至零下25度,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團長范天恩接到一項關鍵任務:堅守飛虎山陣地。這座海拔不足600米的山頭位于清川江畔,控制著平壤至滿浦的公路干線。美軍第8集團軍沃克中將的作戰地圖上,此處被標注為"必須突破的咽喉要道"。
335團抵達飛虎山時,志愿軍司令部正在實施戰略欺騙計劃。彭德懷指揮13個師佯裝潰退,沿途故意丟棄破舊武器和少量糧食,制造"禮拜攻勢"后無力再戰的假象。麥克阿瑟的情報部門將這些跡象解讀為"中國軍隊后勤崩潰的證據",促使聯合國軍加速北進。范天恩的任務,就是在這樣的大戰略中扮演誘餌角色。
11月5日拂曉,美軍第5團級戰斗隊在24輛謝爾曼坦克掩護下發起首輪進攻。335團1營陣地上,戰士們用莫辛-納甘步槍對抗105毫米榴彈炮的轟擊。三連機槍手郭忠田創造單日擊退七次沖鋒的記錄,其所在機槍組累計消耗47箱彈藥。這種超出常規的抵抗強度,讓美軍誤判此處是志愿軍主力防線。
持續五晝夜的拉鋸戰中,范天恩發現異常現象:敵軍每次進攻都保留預備隊,航空兵出勤架次明顯低于預期。這些細節通過師部電臺傳至志愿軍司令部,成為判斷"誘敵成功"的重要依據。11月10日凌晨,112師指揮部突然下達撤退命令,要求335團放棄死守的陣地。
戰場形勢此時發生微妙變化。西線聯合國軍主力已被誘至預定區域,但東線美7師推進速度超出預期。彭德懷決定提前收網,命令各部隊于11月25日發動總攻。335團撤離飛虎山后,秘密向軍隅里方向機動,最終在價川地區完成隱蔽集結。
11月30日拂曉,335團偵察分隊在書堂站以北發現異常:美2師工兵營正在架設浮橋。范天恩立即意識到這是美軍突圍的前兆,果斷改變原定行軍路線,率部搶占松骨峰制高點。這個決策使該團脫離師主力達36小時,卻意外卡住美軍第9軍南撤的必經之路。
松骨峰阻擊戰始于12時15分,美軍先頭部隊的M26潘興坦克距志愿軍陣地不足800米。三營機槍連率先開火,用繳獲的巴祖卡火箭筒擊毀兩輛坦克。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戰士們將棉被浸透河水,制成簡易燃燒彈投向坦克發動機艙。這種戰術迫使美軍裝甲部隊后撤,為后續部隊贏得構筑防線的時間。
14時20分,美9軍軍長庫爾特少將調集兩個榴彈炮營實施火力覆蓋。335團陣地上平均每平方米落彈3.8發,表層工事全部被毀。二連指導員楊少成組織幸存官兵,利用彈坑構建環形防御體系。衛生員王合良在雙眼失明情況下,仍堅持運送彈藥并包扎17名傷員。
18時45分,美軍發動第六次集團沖鋒。335團彈藥耗盡后,士兵們用刺刀、工兵鍬與敵肉搏。三營營長李玉堂帶領炊事班參戰,用扁擔和飯勺與敵近戰。此階段戰斗持續83分鐘,陣地前沿50米內發現217具美軍尸體,其中68具存在冷兵器致命傷。
12月1日凌晨,38軍主力完成對敵合圍。松骨峰陣地上僅存的6名志愿軍戰士,仍控制著關鍵制高點。此役335團付出傷亡647人的代價,成功阻止美軍三個師突圍,為西線部隊全殲敵軍贏得48小時寶貴時間。戰后繳獲文件顯示,美第2師作戰處長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士兵的頑強超出所有軍事教科書范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