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5年幼師的朋友跟我說,孩子從小是不是跟媽媽睡,其實她在跟娃接觸中,就能看出來一二。
有次幼兒園消防演習,倆孩子的表現,讓老師頗為震驚。其中一個緊緊拽著老師的衣角,警報解除了還不肯松手,另一個卻主動抱起哭鬧的小班同學,還用袖口幫忙擦眼淚。
老師跟家長反饋時,那個緊張的孩子媽媽說,從小就分床睡了,是不是我太狠心了?另一位主動熱情的孩子家長笑著說,孩子3歲前都跟我睡,現在很省心,妥妥的小暖男。
你看,倆孩子的差距,居然和跟不跟媽媽睡,有這么大的關系!
太早分床睡不是好事情
“孩子越早分房睡越獨立”,這個被奉為育兒圣經的觀念,真的對嗎?
發展心理學奠基人約翰·鮑爾比在追蹤200名孤兒20年后發現:3歲前缺乏穩定依戀對象的孩子,成年后出現社交恐懼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2倍。
什么是穩定依戀對象呢?就是有固定的照料者,比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很少更換。一般來說,孩子更容易跟媽媽形成穩定的依戀關系。
從腦科學角度來講,當嬰兒在媽媽懷里入睡時,皮膚接觸會刺激催產素分泌,這種“擁抱激素”,不僅促進負責記憶和情感調節的海馬體發育,還能幫助在大腦顳葉打上安全的印記,也就是安全感發展得更好。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被媽媽抱著哄睡的孩子,通常可以更快進入夢鄉?
腦科學家認為,如果太早分床睡,孩子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他的大腦杏仁核長期處在警戒狀態,成年后更容易形成高敏感人格。
記得有位做心理咨詢的朋友跟我講,一位來訪者哭訴,因為小時候一直跟父母分開睡,獨立性很強,10歲就能自己出國參加比賽,但現在已經16歲了,每天晚上還要檢查三次房門是不是鎖好了?
所以,小時候過早獨立,過早跟父母分床睡,到了青春期,就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多大不跟媽媽睡?
其實,當我們在強調,孩子從小“跟媽媽睡”的重要性時,也要警惕另一個極端——親密關系過度。
熱播綜藝《不要小看我》中,12歲男孩小凱,一直跟媽媽同床睡,甚至在夏令營中,媽媽還會闖進去給他蓋被子。
這種親子依戀關系,已經有些扭曲了,過度了。
有次,小凱在小組任務中崩潰大哭:“離開媽媽超過1小時,我就覺得要死了!”因為,一直依賴,從未分離,孩子自己不知道,該怎么辦?該怎么應對挑戰?
那么,到底如何把握親密的尺度,陪娃睡,又不傷娃,合理地分開呢?
參考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提出的“依戀階梯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結論,或許能帶給你一點幫助哦!
√0-1歲
寶寶和媽媽只建立過第一次母嬰分離(切斷臍帶),此時還處在共生關系,也需要通過擁抱、同睡建立基礎的依戀關系。
√1-3歲
此時馬上迎來第二次母嬰分離,也就是斷奶。隨著2歲叛逆期的到來,寶寶的自我意識增強,探索欲望越來越旺盛,娃更需要確認的是,媽媽在視線范圍內,就可以了。
Tips:如果沒有特別原因,不建議分床睡,孩子可以跟隨媽媽或者爸爸,固定的照料者,幫助穩固依戀關系。
√3-6歲
因為不同性別,或者是家庭上的調整,有些媽媽可能想跟娃分開,讓娃自己一個房間了。
其實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方式,不建議突然分開。
日本“睡眠育兒法”提供的方式可以作為參考,允許孩子4歲前與父母同床,但通過設置“睡眠帳篷”、“專屬晚安燈”等儀式,逐步培養獨立入睡能力。
也就是說,有了分開睡的打算,也要一點點進行。
剛開始可以在大人的床旁邊,搭建帳篷,或者用小時候的嬰兒床,放在床旁邊,分床不分房間,慢慢進行。
這樣做,孩子能感受到媽媽的愛,也能慢慢學會獨立。
我想說,娃多大不跟媽媽睡,其實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也可能會出現反復。
我們家大寶8歲的時候,還會經常跑到我們的房間,鬧著要一起睡,我和娃爹、二寶、大寶,就四個人擠在一張床上。
當然,這種情況只是偶爾出現,就像我們大人有時候,也需要跟家人確認安全感,是一樣的道理。
凌晨媽媽來叨叨:
當我們討論“跟媽媽睡”還是“不跟媽媽睡”時,其實真正在討論的是,如何讓娃在獲得足夠安全感的同時,還不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如何讓娃擁有良好親密關系的同時,還能慢慢走向獨立。而這需要我們家長,在“放手”和“陪睡”之間,找到平衡點。你家娃從小跟你睡嗎?你們家多大分床睡的?你有什么想要表達的不同觀點?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