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講究以禮待之,意思是用合乎道德規范和傳統習俗的方式、態度來對待他人或處理事情,而這種“禮”在“紅白喜事”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通常把結婚、生育、喬遷、壽誕等喜慶之事稱為“紅事”,把喪葬之事稱為“白事”,其中那些高壽且一生順遂的老人離世稱為“白喜事”,它們合稱為“紅白喜事”,它們有著極其豐富的禮儀規范和民俗講究,像我國民間就有“喪七,婚八,壽九”的說法。
現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對此會比較陌生,那“喪七,婚八,壽九”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有啥說法和講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這些老傳統。
"喪七"
親人逝去,我國民間有“做七”的習俗。“做七”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時已經成為普遍習俗,《北齊書?孫靈暉傳》中就有 “從 (南陽王) 綽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終”的記載。
那什么是“做七”呢?也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舉行一次祭奠,共七次,分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按照民俗,每個“七”都有不同的講究和儀式內容,如頭七被認為是死者魂魄回返之日,家人要為其準備飯菜等;五七較為隆重,傳說死者靈魂最后一次回家等。
在為逝去親人辦喪事的時候,家屬會給前來幫忙及悼念的親朋好友準備喪宴。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喪宴的菜品也有很多的說法和講究,像食材會多以白色為主,如冬瓜、蘿卜、白菜等,這些食材不僅表示了對逝者的尊重,也表達了對逝者一生的回顧和對生命輪回的敬畏,像蘿卜,有“清白”之意,象征著逝者一生清白為人。
除此,喪宴的菜品數量也有說法,通常為單數,且以7道為主。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喪事屬于陰事,而“七”是陽數,選擇七道菜品,是一種陰陽平衡的體現,寓意著在陰事的處理中,借助陽數的力量來安撫逝者的靈魂,使其能夠順利地進入另一個世界,同時也表達了對生命循環、陰陽交替的一種敬畏和遵循。
"婚八"
"婚八"指的是傳統婚禮中與數字"八"相關的各種習俗和講究。在我國文化中,"八"諧音"發",象征財富與好運;同時,八為偶數之最,寓意成雙成對、美滿團圓。
傳統婚俗講究四書六禮,其中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八"的應用在六禮中無處不在,例如在聘禮與嫁妝方面,男方送聘禮講究"八樣禮",女方陪嫁也多為八件或八抬嫁妝,在福建地區還有"八仙桌"擺聘禮的習俗。除此,還有婚禮的日子、禮金、婚車數量等,“八”都是首選。
而在傳統婚宴上,主菜也多以八道為主,有"四喜八樣"之說,指的是八道寓意吉祥的菜肴。不過具體菜品因地區而異,例如河南周口的 “八大碗”,包括紅燒肉、清燉雞、糖醋魚、粉蒸肉、扣碗酥肉、四喜丸子、八寶飯、雞蛋湯等,其中的四喜丸子就與 “四喜” 相呼應,代表著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
"壽九"
“壽”通常與壽命、長壽相關,“九”是一個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數字,代表著長久、永恒、至高無上,“壽九”則是把數字“九”應用在慶壽過程中,用來表達對長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愿。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過壽有年齡上的說法,民俗中就有"慶九不慶十"的說法,指在為老人慶祝壽辰時,人們往往更傾向于在逢九的年份舉行較為隆重的慶祝活動,而不是在整十歲的時候。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十"為滿盈,物極必反;而"九"諧音"久",寓意長壽。
除此,壽宴的菜肴數量也會特意安排為與 “九” 相關,比如九道菜、十八道菜等。而且菜品的選擇也會注重寓意,像會有“九九長壽面”,面條細長,象征著長壽,且通常會煮一大鍋,讓大家一起分享,寓意著福氣共享。還有“壽桃包”,一般會做九個或九的倍數,代表著對壽星的美好祝福。
以上就是"喪七,婚八,壽九"的含義,雖然很多都沒有科學依據,但他們承載的卻是古人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珍視和對和諧的追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習俗都發生了變化,也不再有那么嚴格的要求,所以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