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四大節日之一“端午”。端午節與其他節日有所不同,是祈福辟邪之日。端午節起源于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憂國憂民,在秦軍攻破楚都后,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民間百姓們劃船撈救未果,就投粽子和雄黃酒入江以防魚蝦噬咬其遺體,后演變為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這么隆重的節日,自然少不了老百姓的休息日,按慣例,休息日難免又少不了調休,但今年的端午較為特殊。2025年的端午節是6月2日(星期一),根據中國的節假日安排慣例,端午節通常放假1天(農歷五月初五),如果與周末相鄰,可能會調休形成小長假,一共有3天,所以前后都不用調休,大家可以輕輕松松的玩3天。但如果在端午節需要加班的,在5月31日當天加班是3倍工資,6月1日和6月2日是2倍工資。
然而端午節除了有個三天小長假之外,還有1個壞消息,2個要注意,3個要準備,只有尊重傳統,才會讓傳統習俗守住安康。
1個壞消息:高速公路不免費
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時間范圍為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而端午節并不在免費通行政策范圍內。所以在此期間,高速公路不免費,車輛通行正常收費。
10個要準備
第一個:粽子(紀念屈原)
用粽葉包裹糯米,加入紅棗、豆沙、咸蛋黃、五花肉等不同餡料,蒸煮而成。傳說屈原投江后,人們投粽子入水防止魚蝦啃食他的身體,后來演變為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第二個:艾草和菖蒲(驅邪避疫)
門口懸掛艾草、菖蒲,或煮水洗澡。古人認為艾草和菖蒲有驅蟲辟邪的作用,端午節正值夏季濕熱,容易生病,掛艾草可祛病防疫。
第三個:五彩繩(祈福納吉)
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編成手繩,系在孩子手腕或腳腕上。民間認為五彩繩能辟邪保平安,端午節后第一場雨時剪掉扔進河里,寓意帶災病。
第四個:香囊(驅瘟防病)
用彩布縫制小袋子,內裝艾葉、雄黃、香料等。香氣可驅蟲避瘟,也有祈福吉祥的寓意。
第五個:雄黃酒(驅蛇蟲)
用雄黃泡酒,大人飲用,小孩點涂額頭或耳后。古人認為雄黃能驅蛇蟲,防毒物侵害(現代醫學認為雄黃有毒,建議用或改用其他方式)。
第六個:賽龍舟(紀念屈原,祈求風調雨順)
組織或觀看龍舟比賽。傳說人們劃船救屈原,后來演變為賽龍舟,象征團結奮進,也有祈求豐收的寓意。
第七個:咸鴨蛋(寓意健康)
腌制咸鴨蛋,端午節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咸鴨蛋可以祛毒,且蛋黃象征“圓滿”。
第八個:五毒餅(驅五毒)
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圖案的糕點(部分地區習俗)。端午節是“五毒”(毒蟲)活躍的時節,吃五毒餅寓意“以毒攻毒”,祈求健康。
第九個:掛鐘馗像(鎮宅辟邪)
在家中張貼鐘馗畫像。 鐘馗是民間傳說中的捉鬼大神,端午節掛像可驅邪避災。
第十個:沐蘭湯(祛病健身)
用艾草、菖蒲、佩蘭等草藥煮水洗澡。古人認為端午草藥浴可祛濕解毒,預防皮膚病。
今年端午節休3天,不調休,并且高速不免費,同時還要準備:粽子、艾草和菖蒲、五彩繩、香囊、雄黃酒、賽龍舟、咸鴨蛋、五毒餅、掛鐘馗像、沐蘭湯,只要遵循這些傳統習俗,才能保護我們的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