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將全球軍事體系帶到了智能革命的十字路口。這一仗后,大家都看明白了,未來戰爭——不光是空戰,包括海戰和陸戰,都將進入體系化作戰時代,拼的是整體系統化能力,單一武器單一兵種的優劣,其實已不再是關鍵。
這是什么意思?簡單的說,就是現代戰爭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根本性蛻變。如果把現代軍隊比作精密運轉的生物體,那么單一的武器裝備,不過是構成這個生命體的細胞單元。當代軍事系統的復雜程度堪比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從太空衛星到海底聲吶,從量子通信到AI決策,每個節點都在實時交換數據,每個指令都經過算法優化。
這種高度集成的作戰體系,使得任何試圖通過引進單件先進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努力,都不再具備現實意義。當人們還在津津樂道某型戰機的最大航程或某型艦炮的射速時,真正決定勝負的天平,已悄然轉向體系化、系統兼容性這個隱形戰場。當某個作戰單元無法融入整體系統時,其技術參數瞬間淪為電子元件上的冰冷數字。
這一次印巴空戰,就是這種變化的最佳折射。印度不僅在武器裝備的規模和數量遠超巴基斯坦,論各類軍火自身的性能,其實很多也不在巴基斯坦手上的中系裝備之下。無論是陣風戰機、S400防空系統還是以色列的無人機,就自身而言性能都是卓越的。但由于缺乏體系化,數據鏈互不相通,印度根本無法將其有效整合,以至于在面對巴方手上這套哪怕既不先進、也未必完整的青春版中式作戰體系時,印度的這些傳統高端軍火根本無法發揮其作用和價值,而只能淪為靶子,被肆意收割。
而放眼當下,具備體系化作戰能力,并且還能長期快速迭代的,只有中美兩國。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現代化戰爭,將淪為中系作戰體系與美系作戰體系的對決,至于其他,除了俄羅斯或許還可以憑龐大核武庫勉強自保,除此之外,鑒于沒有任何第三國具備打造現代化作戰體系的能力,這也意味著他們實際上,已經喪失了獨立作戰能力,而只能在軍事上不同程度的依附中美。
而體系化的威力,還不止于軍事。民用科技領域,當智能化、信息化逐漸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新趨勢,逐漸滲透進各種生產生活,系統整合,將逐漸主宰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
這也同樣意味著,中美之外的任何國家和經濟體,將逐漸迎來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黃昏。因為和軍事領域一樣,在經濟領域,具備體系化建設能力的,依然只有中美兩家——只有這兩家有互聯網,有人工智能,有尖端信息化科技基礎和發展體系,也只有這兩家,有這個國力、財力和影響力去支撐這種體系建設。當其他國家還在手工打磨精密零件時,中美已經實現從設計端到維護端的數字孿生閉環,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迭代升級。
隨著系統整合成為文明發展主流,中美之外的所有國家,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甚至于基礎民生,都必將面臨一個站隊的問題——究竟是選中,還是選美。
而這條賽道,也是中美博弈的關鍵,誰能在未來,將更多的國家、人口、財富等各類經濟和軍事資源,整合進自家的綜合科技體系,誰就能成為新的時代王者。
表面上看,印巴空戰是人類空戰模式的變革。但往最根子處剖析,未來很多軍用和民用的設備的技術是相通的,汽車的雷達和軍用機器狗的雷達有技術系統有相似性,民用智慧交通和軍用智慧地形的算法原理有相似性,基于場景的渲染技術有相似性。甚至大膽想象一下,城市執勤的機器狗和無人機與軍用的甚至都可以隨時互換,平時在城市里面進行城市治理,算法一切換立刻就變身軍用裝備。再換句話說,如果真正發生未來戰爭,你打機庫打電站有什么用?你只能打算力中心和數據中心。
這就是印巴空戰背后的終極邏輯,它實際上只不過是人類文明智能革命過程中的一次偶露鋒芒。站在文明演進的長河中回望,人類戰爭史其實始終遵循著"系統吞噬孤立"的生存法則。從羅馬軍團的連隊方陣到北約的聯合指揮體系,每次軍事革命都是系統整合能力的質變。當前這場智能革命的本質,是爭奪未來世界的系統入口權限。中美這兩個成功構建數字生態系統的國家,正在將軍事優勢轉化為文明形態的塑造力——就像大航海時代掌握經度測算權的國家,最終定義了整個現代世界秩序。
而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決賽圈,屹立東方五千年之久的華夏文明,能否重新回到世界之顛,能否再一次引領人類文明前進,就取決于我們與美國,在這一輪競爭中的最終結果。
本文為老云海外風云系列2534節。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老云的空間,持續收看全部老云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