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魚臺縣的首茬毛木耳迎來了采摘期。
走進張黃鎮興安村黃浩木耳種植基地,一朵朵肥碩的毛木耳破袋而出,密密麻麻地長滿了菌棒。負責人黃艷華穿梭于大棚內,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近幾年,毛木耳的行情很好,今年種植了6畝,一共36萬支菌棒,一袋菌棒第一茬可產干木耳0.18斤。政府還給我們出謀劃策,提供技術支撐,讓我們種植無憂。”黃艷華笑著說。
毛木耳種植是一項“技術活”,每個精心培育的菌袋,都要經過刺孔、澆水、通風等一系列工序。棚內的溫濕度、光照強度和通風條件更要實時監測、動態調控,才能收獲現在喜人的成果。
黃艷華站在大棚內細細地算了一筆賬:“這一個棚我種了6萬多袋菌棒,按以往的價格平均一袋能賺1塊錢,能有6萬多塊錢純利潤,種養效益好銷路也不愁。”
原來,黃浩木耳種植基地與濟寧聯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銷售合同,銷路不愁就沒有了后顧之憂。
據了解,位于張黃鎮的濟寧聯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當地原材優勢,精深加工木耳類產品,產品遠銷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國家。2024年該公司借助濟寧市食用菌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項目,打造年產2000噸出口干制食用菌加工基地,項目建成后實現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
“東南亞氣候炎熱潮濕,居民飲食偏好清爽食材,毛木耳質地鮮脆、滑嫩爽口的特點完美契合當地飲食習慣,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前景廣闊。”濟寧聯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飛介紹。
近年來,張黃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優勢,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使傳統農業和特色農業相結合,規模化生產為產品出口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在于梅村、白廟村等打造2000畝標準化毛木耳種植示范區,建設300畝毛木耳標準化產業園,目前種植的品種有黃背毛木耳、榆耳、白木耳等,全鎮規模已達到1億袋,實現產值3億元左右。
據了解,截至2024年底,魚臺縣擁有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40余家,食用菌種植大棚共有8100余個,種植面積約6190萬平方米,袋栽食用菌達4.48億余袋,年產各類食用菌鮮品達50.35萬余噸,總產值達16.43億元。其中毛木耳種植5310萬平方米,年產干木耳4.41萬余噸,產值達13.96億元。
毛木耳產業的持續發展有效促進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聯動,全縣建成了一批毛木耳生產“一村一品”專業村,參與毛木耳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人員7.86萬余人。為滿足毛木耳種植需求,魚臺縣豐富的稻草、麥秸、玉米秸等農作物秸稈得到充分利用,催生了原材料加工、運輸產業;毛木耳加工產業的興起,帶動了包裝、物流等行業發展;此外,與食用菌生產相關的機械設備制造、農資銷售等產業也隨之發展壯大。
木耳生“金”,菌包催勢。
“目前我們合作社毛木耳菌包可實現年產2500余萬袋。年產值達6000萬元,利潤約2800萬元,可帶動周邊村1800余人就業,產品遠銷福建、云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王廟鎮昌健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漢友稱,王廟鎮毛木耳產業不僅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還投資200余萬元建成廢菌渣處理基地,立足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綠色農業,帶動毛木耳產業迅速發展。
毛木耳作為魚臺縣重要的特色農業產業和富民增收支柱產業,有力推動了全縣經濟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競爭力。目前,魚臺縣已成為全國毛木耳生產規模最大縣,構建起從毛木耳菌種研發、菌種制作、菌包生產加工、食用菌種植、產品銷售、廢菌渣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條。
(通訊員 張惠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