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也得接受,決定權在我。”
這句話或許大多數人在童年都聽父母說過,沒有話語權的孩子,被父母安排著去上課外班、參加競賽、穿什么衣吃什么飯……
黃圣依被前夫“操控”的婚姻人盡皆知,如今大家發現她被母親操控的一生才是最可怕的。
最近她和母親一起登上《是女兒是媽媽》的綜藝,她的童年生活第一次完整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一個在高標準嚴要求的母親控制之下的童年,將所有觀眾拉回到一種似曾相識的窒息感里。
很多人都想到了自己“不可理喻”的媽媽。
母女之間的溝通有時會陷入一種無限循環的“鬼打墻”中,同樣的矛盾在每次相處中都會反復出現。
明明是母女,為何會像兩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戳心的爭吵
黃圣依進家門還沒來得及脫外套,爭吵就開始了。
她幾次發現家里的地板都沒擦干凈,提議請位阿姨來減輕母親做家務的辛苦。
曾經做過記者的高知母親,用普通話、上海話、英文交替轟炸,“What do you want to do?(你到底想干什么?)只是你需要,不是我需要。”
戰場從客廳轉移到廚房,黃圣依嘗試舉例生活中的問題:“這個冰箱你要及時清理,最好是隔一個星期……”
母親打斷反駁:“昨天就清理了!”如果有垃圾,那也不是自己生產的,“我們平常沒有一點點垃圾,你們來的這幾天垃圾是最多的。”
打開冰箱門,黃圣依隨意拿出一罐自家做的不知名醬料問:“這個放了多久?”
母親一把把蓋子合上:“我從來不吃這個。”
黃圣依又發現一包保質期只有7天的豆腐干,生產日期是2025年1月,母親斬釘截鐵地連連擺手: “這不是我買的。”
關上冰箱門,爭吵并沒有結束。
黃圣依脫去外衣,母女倆坐在飯桌上,黃圣依邊給母親盛飯,邊繼續剛剛找阿姨的話題:“上次刮大風,你去陽臺弄花草,手就被夾了還去了醫院骨科……”
受傷又怎樣?那只是個意外,母親扔下一句“That’s wrong(不是這樣的)”,接過黃圣依遞過來的飯碗,起身又往米飯鍋里撥回一口米飯,她用這樣的行為在宣告“你不了解我”,米飯都會多盛,哪怕只有一口。
黃圣依開始打起了感情牌:“可能我需要,爸爸需要。”
這句話點燃了母親的不滿,矛盾開始升級,母親開始將矛頭指向帶來麻煩的女兒:“你硬要搬回來和我們一起住……”
一句“不歡迎你”差點脫口而出,黃圣依及時夾菜打斷母親,這場對話得以結束。
彈幕逐漸被“窒息”占滿。
“窒息”中長大的黃圣依,決定報考電影學院,成為演員——這理所當然成為母親這輩子最憤怒的一件事。
得知女兒所經受的輿論非議后,她又說:“我很心疼她,我希望她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但母親所謂的“普通”是放在一堆極其優秀的人里去比較,比較范圍已經超越黃圣依的年齡層,她甚至拿和自己同輩份的朋友鄰居來凸顯黃圣依的普通:朋友是中國男排主教練前隊長沈富麟,鄰居是上海網球冠軍。哪怕是放到同齡圈子,標準還是“國家隊”起步:同學的孩子已經進入國際象棋國家隊了。
“在這個環境當中,我覺得她成功的難度太大,不太可能。”
母親嘴上說著認同“鼓勵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成功概率更大”的觀點,但她又給了黃圣依一個完全被打壓的童年,“母親從來沒夸過我,總說我不行”。
打壓理由很可笑,她認定看不到黃圣依的未來,所以鼓勵式教育就沒必要了。
女兒目前取得的“一點點”成就,在母親眼里是夸不出口的程度。
去年,黃圣依和楊子的婚姻曝光在大眾面前,被前夫處處打壓,黃圣依還能維持10多年的婚姻,讓她有了“忍者”的稱號。
今年,母親的到來,讓很多人突然明白了黃圣依超乎常人的忍耐從何而來,母親簡直是升級版的楊子,更有壓迫性和攻擊性。
如此令人窒息的母親,卻異常普遍,近幾年,越來越來多明星母女開始攜手上綜藝節目,觀眾發現,原來在普通人眼里已經很成功的女兒們,也和普通人一樣,依舊擁有一位嚴厲、挑剔的母親。
女兒們或許有扛住外界壓力和惡意的力量,卻無法甩掉,一生都與自己緊密捆綁的母親的數落。
■女兒是母親的擁護者
陶昕然曾經在節目中哭到青筋暴起。
她拿起和母親通話的電話,訴說一生都無法忘懷的7歲的一天,那天早上她撕心裂肺祈求母親陪陪她,但著急上班開會的母親只是看到了一個在鬧情緒的孩子,沒必要浪費時間,頭也不回地出了家門。
成年后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總無法治愈童年那一瞬間的“被遺棄感”。
在母親多年的教導下,陶昕然應該早就拋去了七情六欲,成為一個情緒不被任何外物所影響的人。
陶昕然考了98分,母親會用沒有葉子的竹條打她一頓,只為了煞她的威風,身為教師的孩子,沒有考到第一名就是臉上無光。
被打也不能哭,鄰居會聽到,“教師之家”的光環在外人眼里會被破壞。
陶昕然用盡一切辦法逃離,就算被毒打也要考藝校。寄宿不回家,換工作、換城市永遠都是先斬后奏,她能想象到母親在電話那頭氣炸的模樣。
幾十年過去了,陶昕然做了媽媽,母親幫她帶孩子累到老毛病犯了,她一邊幫母親按摩,一邊淚流滿面到難以自持。
她想起曾經每天5點多晨跑的七八年里,母親總是和她同頻地邁著步伐;在長沙上學,母親愿意每個月坐大巴去給她洗衣服;妥協女兒去上藝校,母親愿意花一大筆錢帶她去矯正牙齒……
她無法原諒童年的母親,但她同樣無比心疼操勞的母親。畢竟,母親逼著她進步,嚴厲到不可理喻,可是對自己更是苛刻到可怕。
女兒是母親最激烈的批判者,也是狂熱的擁護者。
明星母親們的控制欲穿透屏幕,扼住了每一個觀眾的喉嚨。可她們的女兒依舊說著愛與被愛,呈現出外人眼里擰巴的母女關系。
在另一檔母女綜藝,柳巖的母親作為嘉賓,對女兒的挑剔貫穿了整期節目。
家里東西多,就是亂七八糟;戴上發箍,被說“丑得掉渣”;吃案板上的碎冰渣,被指責“不夠文雅”……
演員、主持人等職業光環,依舊蓋不住“剩女”的標簽,在母親心里,有錢有能力又漂亮的44歲柳巖只能嫁給老頭子。
但在一切故事開始之前,柳巖當拼命三娘勇闖娛樂圈的契機,就是一心為母親治病,甚至做好了把內臟換給母親的準備。
節目播出后,柳巖的母親被聲討,但她接受采訪發聲說理解母親,她說80后出生的小孩都是如此,那個年代的教育也向來如此。
同樣身為女性,女兒在成年后多多少少會經歷母親一生中不同階段的苦難,她們逐漸擁有“母親”視角,所以就算經受過黑暗的童年和貫穿一生的挑剔,女兒還是對母親有種天然的依賴和寬容。
柳巖接受刻板的母親,說“母親吐槽得都對”,但又話鋒一轉,羨慕起節目中另外一位每天被父母喚做“寶貝”的女兒,她羨慕一個充滿愛和呵護的家庭。
沒有人不會羨慕被母親捧在手心上疼愛的女兒,那種哪怕任性都能被視作“可愛”的氛圍,不敢想女兒能被養得多好。
但實際上,捧在手心長大的女兒們也有類似的困境,極其要好的母女關系,極有可能也充滿著束縛。
■不要停留在談判桌上
《是女兒是媽媽》節目中,李嘉格母女是所有母女中關系最要好的。
母親第一次參加真人秀節目很緊張,李嘉格就牽著母親的手走下車。
李嘉格在充滿“愛”的懷抱中長大,小時候母女倆總是臉貼臉,一見面就捧著臉親,在結婚之前,李嘉格回家都會和母親睡一個被窩。
“無論什么要求,她都會滿足我”,母親印象里的小嘉格總是輕聲細語,兩人從未吵過架,還總是能滿足她的各種需求,“只要我給她發消息,她總能及時回我”。
在李嘉格眼里,60多歲的母親還是像個小女孩,“在保護母親這件事上,我做得比我父親好。”
關系的轉折發生在李嘉格結婚后,母親總是覺得女婿和親家把女兒帶壞了。
李嘉格開始變得有邊界感,30多歲的她不再想和母親一個被窩睡覺。
母親向來把李嘉格當作唯一的傾訴對象,她將生活中的痛苦、不滿全都向李嘉格吐露,婚后的李嘉格再也承受不住了。
李嘉格已經開拓了事業和婚姻的人生新篇章,但母親卻總懷念那個滿眼都是她的女兒。
同時,父親又無法作為承載母親情感的依托:“她只有和李嘉格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出現那些問題。”
李嘉格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一部分父親的責任,過于濃烈的母女關系中,“沒有邊界”會讓雙方同樣痛苦。
母親曾對李嘉格說過:“我不希望你生孩子,你有了孩子,最愛的人就不會是我了。”
無論是針鋒相對還是親密無間,以“愛”之名的控制始終在母女的關系里流動。
母親經常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我對你付出太多”,無論是要求女兒完成未竟的心愿,還是索取超額的關注,母親們總會因為人生中“缺失”的部分,不自覺“工具化”女兒。
上一代的許多母親是趨于傳統的女性,為了家庭要讓步很多自己的人生規劃,在這樣的生活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主體性”?她們大多需要女兒依賴自己而獲得。
母女更像是一個“共生”系統,彼此有許許多多無法分割的因素。母親會帶著你出現在女性特定的場景里:廚房、洗衣房、舞蹈班……她還會用她的審美打扮你,女孩該是什么樣她就讓你變成什么樣。
女兒世界初形成的模樣,大多數是母親帶來的。
可女兒們畢竟是在新時代長大的一代。雖然也經歷過母親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困難,但她們發現母親的觀念有太多局限性,女孩并不是只能待在舞蹈房,女孩也不是到了40歲就只能嫁給老頭,而身為女兒,更不必要負擔母親的期待,其實可以去過自己五彩繽紛的一生。
女兒從“順從”轉而“抵抗”母親的同時,也在抵抗那個時代的局限性,這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一位網友因為吵架被母親拉黑,就在快要說服自己“斷就斷”的情況下,她對媽媽的愛又一次冒出來,這種愛恨交織讓她十分痛苦。
與母親周旋的女兒們,像極了快被逼瘋的精神病。
但,試著“拉黑”一次母親呢?
并非真的斷絕關系,而是放下“試圖拯救母親”的心態,或許就能突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主動減少對母親精神的依賴,只把屬于自己的課題留下,在外部世界尋找更多的精神支柱,可能會發現,原來母女關系的漩渦可以縮小到如此地步。
上野千鶴子提到過:
最能犀利看穿母親“看似合理實則矛盾”的是女兒,被這些矛盾所捉弄的也是女兒。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在要求母親成為“合格母親”的時候,我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試圖控制對方的那個人。
女兒和母親之間有太多的沖突糾葛,但雙方都不愿放手的前提,或許就是愛。
當時代的溝壑無法跨越時,不要停在和母親的談判桌上,在愛轉化為恨之前,先往前走走看,人生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當你再回到桌子上,會發現人生并沒有因為“否定”而爛掉。
在成為女兒前,先努力成為強大的自己吧!
監制 / 費加羅夫人
編輯/毛毛
微博 / @費加羅夫人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