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與長沙的仲景文化“雙城記”,不僅體現了兩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聯系,更構建了一種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股復興浪潮中,湖南長沙與河南南陽兩座城市因共同的歷史淵源——“醫圣”張仲景而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的“南北呼應”格局。如今,長沙與南陽以南北聯動之勢,共同挖掘張仲景文化的時代價值,探索中醫藥“守正”與“創新”的共生之道,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自“五一”小長假起,來長沙市望城區銅官窯國風樂園游玩的游客又多了一個好去處——藏納湖湘中醫文化深厚底蘊的文旅新地標“仲景堂”煥新面世。
千年醫脈
尋根與溯源
從長沙的張公祠到南陽的醫圣祠,南北兩地的仲景文化如湘水與白河,同源共流,交相輝映。
一方水土滋養一種傳承,白河之畔,醫圣祠的飛檐斗拱鐫刻著千年岐黃薪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辨證施治的智慧深植中原沃土;湘水之濱,長沙太守坐堂行醫的故事歷久彌新,湖湘中醫以“經方濟世”為魂,在三湘四水間孕育出獨特的診療流派。
張仲景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從小飽讀經書,且癡迷醫術,師從同郡名醫張伯祖,后遍拜名師,精通經方。“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他親身經歷了瘟疫帶來的人間慘劇,決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研究治療傷寒病的方法,并立志“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建安年間,張仲景被地方推舉為孝廉,后被任命為長沙太守。長沙是張仲景修身、治學、行醫的主要地域。“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張仲景太守任上,長沙連年流行瘟疫,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張仲景打破官場戒律,每月初一和十五大開衙門,坐在公堂為百姓治病。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被冠以“行醫太守”之名。
在眾多名醫名家中,張仲景不僅被后世尊為“醫圣”,其在長沙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亦被譽為“方書之祖”,一定程度上,張仲景代表了中醫歷史上的至高智慧。
2023年6月30日,《醫圣濟蒼生:仲景精神與湖湘文化》首發式暨仲景精神解讀會在湖南長沙舉行。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湖南醫藥學院校長何清湖曾出版《仲景精神與湖湘文化》一書,他表示,張仲景的醫學事跡、醫藥創舉、醫技發明乃至其醫學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湖湘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仲景精神不僅僅是湖湘中醫文化的重要符號,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一精神也是早期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其在今天仍對社會、時政、自然、醫學等領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與實踐指導價值。”
時光穿梭千年,這位從東漢末年走進歷史畫卷的“醫圣”,在當下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時代命題下,被南陽與長沙以各自特色實踐續寫著“醫圣”傳奇——
南陽作為仲景故里,充分發揮文化源頭優勢,打造了從文化傳播到產業發展的全鏈條生態;長沙則依托湖湘醫學傳統,深耕“學術脈絡”,挖掘精華守正創新,將張仲景學術思想融入湘派中醫流派發展,讓千年醫脈在湖湘大地生生不息。
城市名片
傳承與創新
在南陽,仲景文化已化作具象的城市基因。
醫圣祠內,斑駁的石碑鐫刻著千年醫道,每日迎來八方學者在此研讀經典;張仲景博物院里,不同版本的《傷寒雜病論》依次陳列,讓古籍智慧躍然眼前;中醫藥產業園區內,艾草制品、中成藥生產線晝夜不息,年產值突破百億……
南陽醫圣祠一角。
陳列在醫圣祠內的宋版《傷寒雜病論》。
南陽張仲景博物館館長劉海燕介紹,近年來,南陽以建設“全球中醫文化圣地、全國中醫高地和全國中醫藥名都”為目標,通過連續舉辦16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11屆仲景論壇和兩屆醫圣拜謁大典,打造了“一節一壇一典”的特色品牌,使張仲景文化成為南陽最閃亮的城市名片。南陽醫圣文化園自開園以來已吸引60余萬人次參觀,成為研學觀光的熱門打卡地, 彰顯了仲景文化的持久魅力。
而長沙,則因張仲景“坐堂行醫”的歷史而成為仲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所在的仲景祠舊址,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該院以“湖湘中醫發祥地”“醫圣故址所在地”和“《傷寒雜病論》誕生地”三張文化名片為依托,系統梳理仲景文化精神內核,打造了“仲景日”義診、仲景文化節、湖湘仲景中醫藥文化流動夜市等品牌活動,讓醫道智慧悄然浸潤市井煙火。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王國佐介紹,作為醫圣故址所在地,醫院始終以弘揚仲景文化為己任,將“修醫德、行仁術”融入血脈。
在產業轉化方面,南陽充分發揮“世界艾鄉”優勢,推動艾草全產業鏈發展,艾草產品占據全國市場的70%以上。同時,南陽正計劃聯合高校、企業及金融資本成立中藥制劑轉化基金,重點支持市場潛力項目,探索“制劑 +康養”“制劑+文旅”等跨界模式。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淑芝在南陽舉行的中藥院內制劑研發與成果轉化交流會上提出了三大轉化路徑——依托經典名方結合現代技術提升標準化水平、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搭建“醫-企-研”協同平臺,為南陽的中藥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指導。
長沙的“政-醫-產-學-研”協同機制則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了另一種實踐樣本。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近年來以“仲景文化”為引擎,推動《傷寒雜病論》經典經方的傳承轉化,研發了多款療效顯著的院內制劑,并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 同時,在馬達加斯加建設中醫中心,將張仲景學術思想與文化傳播至非洲大地,實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輸出。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湖南省政協積極助推中醫文化傳承創新和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2月,湖南省政協調研組曾深入南陽調研張仲景中醫藥文化建設,調研組認為,兩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要共同弘揚仲景文化,助推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奮力助推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
在長沙銅官窯,這里正在進行文科旅醫融合發展路徑探索,景區打造的仲景堂,就是以張仲景文化IP為主線,復原古代坐堂問診場景,規劃通過植入現代醫療設備,打造集中醫診療服務、文化展示傳播、沉浸式互動體驗功能三位一體的特色空間。
兩座城市雖相隔千里,卻以各自的方式,讓醫圣的智慧既扎根歷史沃土,又綻放時代新枝,共同編織起一張貫通古今、橫跨南北的中醫藥文化傳承網絡。
南北呼應
協同與聯動
4月11日,由湖南中醫藥大學主辦、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承辦的“千年醫圣故址 攜手湘聚未來——中醫藥文化建設與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長沙舉辦,標志著長沙、南陽兩地在仲景文化傳承與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上邁出了協同合作的重要一步。會議匯聚湖南長沙、河南南陽兩省市政、產、學、研、醫各界代表,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搭建了南北聯動的高端對話平臺。
4月11日,由湖南中醫藥大學主辦、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承辦的“千年醫圣故址 攜手湘聚未來——中醫藥文化建設與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長沙舉辦。圖 袁利
“希望在政府引導、大學支撐、醫院實踐、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下,加強‘南北呼應’,推動仲景文化積厚成勢。”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戴愛國說。
戴愛國認為,長沙與南陽基于仲景文化形成的“南北呼應”效應,不僅體現了兩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聯系,更構建了一種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這種聯動機制為破解中醫藥現代化過程中的關鍵難題提供了創新思路和實踐路徑。
“加強仲景文化研究與教育、推動仲景經方產業化發展、促進仲景文化與人才培養及健康產業融合、借助互聯網與新媒體傳播仲景文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醫大師孫光榮對長沙、南陽兩地聯動提出自己的看法。
近年來,長沙與南陽關于中醫藥發展的交流互動越來越頻繁。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曾先后多次組織醫圣文化考察團赴南陽學習交流;南陽市也組織調研團隊來長沙考察交流仲景文化建設。
就在今年3月初,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湖南中醫藥大學組織考察團前往南陽學習交流中醫藥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等工作經驗。
4月30日,“國醫湘聲頻道上線暨張仲景與湖湘中醫藥文化”讀書活動在長沙市銅官窯國風樂園舉行。
南陽與長沙兩地仲景文化一脈相承,深耕仲景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共同把仲景故事講全、講好,兩地還有許多探索可以做——南陽擁有深厚的仲景文化積淀和豐富的道地藥材資源,長沙則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國際化平臺。有專家建議,通過共建仲景文化研究機構、共享文獻資源、聯合舉辦學術活動,兩地可以優勢互補,形成文化研究的合力。
比如,南陽在中藥院內制劑研發方面已形成“研發-臨床-轉化”完整鏈條,而長沙在經方現代化研究和數字化應用方面具有優勢,兩地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專長可以形成無縫銜接。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淑芝提出的“醫-企-研”協同平臺構想,在兩地的跨區域合作中有望得到更充分的實踐。
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肖文明更是指出了這種跨區域合作的意義:“推進中醫藥文化發展不僅事關長沙、南陽兩地和湖南、河南兩省,更是一件涉及華夏文明的大事,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中醫智慧。”
南陽與長沙的仲景文化“雙城記”,正在書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吳雙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