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焦柳鐵路關門巖村路段再次發生火車撞人致死事故,一名約60歲的老人身亡。這是繼同年4月6日15歲殘障留守女孩宋玉瑩在同一鐵路段遇難后,該區域短期內發生的第二起致命事故。截至目前,焦柳鐵路張家界段已累計造成至少19人死亡,遇難者包括老年人、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最小的年僅1歲半。
這些慘痛事故的背后,縱然有歷史遺留的安全隱患,也有民生與安全博弈的復雜現實,但這個持續多年的重大風險隱患,至少19人被撞身亡的沉痛事實,為何卻遲遲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呢?
梳理該事件輿論場不難發現,公眾對鐵路安全管理的強烈質疑在輿論場中聲量巨大。輿論普遍認為鐵路部門長期忽視安全隱患,對防護設施建設滯后、安全宣傳流于形式等問題嚴重,公眾對此提出尖銳批評。媒體報道指出,涉事路段建成47年僅靠臨時措施應對,事故頻發后仍未徹底整改,村民房屋與鐵軌距離不足1米、未安裝防護柵欄等問題被反復提及,公眾質疑“人命關天”為何始終未治理,暴露出基礎設施更新與社會發展脫節的表象下,實質是鐵路部門對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以及對村民生命的漠視。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發輿論鼎沸,重要原因就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而引發的強烈共情。該事件中遇難者身份比較特殊,其中殘障人士、留守兒童、高齡老人占比超70%,最小遇害者僅1歲半等情況引發網民對弱勢群體的集中聲援和廣泛共情。輿論批評現有安全警示措施未考慮特殊群體行動特征,例如聾啞人無法感知列車鳴笛、老年人反應遲緩等現實困境未獲得針對性解決,這也暴露出當地在農村留守人群監護上缺位,對殘障人員的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基層社會治理存在諸多盲區。
輿論場中?對民生需求與安全治理博弈的關注也很突出。該事件也引發了公眾對經濟發展與生命安全優先級的討論。鐵路穿村導致村民被迫冒險橫穿鐵軌出行,公眾質疑鐵路部門與地方政府存在“成本優先”的治理邏輯,而村民繞行2公里才能使用涵洞的困境,則說明長期以來民生需求未被重視,此外,該事件還暴露出跨部門協作機制缺失,鐵路部門與地方政府在封閉施工、征地、繞行涵洞建設等事項上存在權責邊界模糊的問題。但頻頻發生的人命悲劇,以及村子里800多人還暴露在巨大風險之中的現實面前,再多的“客觀原因”都顯得蒼白,“亡羊補牢”式的治理,已無法給輿論一個合理的交代。
此次事件還引發公眾對政府部門管理效能的信任動搖。頻發事故使宋家灣村被貼上“死亡彎道”標簽,村民對鐵路安全的信任度降至冰點,對公共安全保障機制的失望則達到頂點。鐵路部門宣布2025年6月啟動防護柵欄工程,但輿論認為該措施“遲到了數十年”。村民反映曾多次呼吁封閉鐵路未獲回應,網民質疑“為何每次都要用生命推動整改”,基層治理反應的滯后導致政府部門公信力嚴重受損。張家界作為知名旅游城市,事故曝光后對當地形象也是一次切實的損害。
安全與民生的雙重命題如何答好?鐵路與村莊如何和諧共生?19條生命消失的悲劇已在警示:馬上堵上風險敞口,將安全投入前置,以人為本解決民生訴求,應該能做得到也必須得做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