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舊小區停車難已成普遍頑疾的當下,金女士的選擇本應被視作公民意識的覺醒。
她兩次通過“隨申辦”APP的“隨申拍”功能,匿名舉報應急通道違停,勾選“不用回復”的動作細節,既展現了對公共事務的關切,也透露出不愿卷入是非的微妙心理。這種技術賦權帶來的“安全距離”,卻被物業調閱監控輕易打破。
這起發生在上海長寧區虹仙小區的事件,最讓人感到不寒而栗之處,是物業為找到匿名投訴人調取監控“破案”的教科書式操作——先通過投訴照片的梧桐樹影鎖定拍攝位置,再通過監控探頭追蹤行動軌跡,最后通過樓組長和鄰居指認完成“人臉識別”。整個過程流暢絲滑,說明一些基層管理者已將原本為了公共安全存在的監控設備,異化為自己服務的工具。
現代小區普遍配備的智能監控系統,賦予物業近乎無死角的管理觸角。今年4月實施的《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視頻圖像信息,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丟失;不得擅自復制、查詢或者向第三方提供。虹仙小區物業的作為,無疑踩了法律法規的紅線。金女士報警時強調的“保安不是公安”,就是對這種錯位的尖銳叩問。
制度明確,條款清晰,奈何不為。無外乎兩個原因:不清楚或者不在意。前者說明物業法治素養有待提高,后者與其說是膽大妄為,不如說是習慣成自然,因為缺少監督。
現有的法規對視頻數據的采集、存儲、調取等流程有了明確規定,但在具體執行上還缺乏顆粒度,存在制度威懾與執行落差的矛盾。目前,已有部分城市開展試點探索,比如有的給每個攝像頭設置獨立訪問日志,調閱記錄實時上傳云端,公安部門可隨時抽查;有的通過設置雙密碼監管系統,要求物業與警方共同授權方能調取監控。當然,除了用透明監管打破“暗箱操作”,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嚴厲的懲戒,讓侵權者付出慘痛代價,不敢再越雷池。
除了隱私保護的失衡,這起事件中,金女士對公共事物的關切,與基層管理人員把解決問題視為解決麻煩的邏輯,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讓我們反思社區治理中存在的“重管輕治”問題。
金女士反應的應急通道違停問題,看似不大,卻可能釀成大禍。物業管理部門即使做不到聞過則喜,也應引起重視,及時整改,而不是第一時間去把舉報人“挖”出來。尤其那種不惜大動干戈“一查到底”的氣勢,不管初衷如何,實際上已經指向一種令人生畏的邏輯:別搞事,搞事的話,就算匿名,我也能找到你。包括樓組長那句“為何要投訴物業”的質問,也暴露出這種社區生態。
某種程度上,這說明小區治理已經陷入了一種直白粗暴的思路,正如金女士所說的: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究其根本,還是將業主視為管理對象而非平等主體。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慣性,傳統家長式的管理思維,在治理不斷邁向現代化的今天,如何糾偏?除了不斷提升物業管理人員法治素養、治理能力,更要打破“管理者主導”的單一敘事,打造各方參與的共治平臺,強化更多業主的權利意識,構建起基于相互尊重的治理文化。
原標題:《“提出問題的人”何以淪為“被解決的麻煩” | 鋒面評論》
欄目編輯:方翔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