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一陣短促的震動聲在床頭響起,最近睡眠一直很輕的他朦朦朧朧地醒了,閉著眼做了一會兒思想掙扎,還是伸出手拿起了枕邊的手機。
“還好,不是最擔心的那一起案件出了新狀況,”這是他的第一反應。但很快,他的睡意全無,只因這條求助信息的內容:
挖種種線索,尋一點希望
海飛是一名干了四年執行的法官助理,四年間面對過形形色色的當事人,但面對千里之外老人的求助,卻一時不知如何回復。
給海飛發短信的人是老李,他的兒子小李是法院一起案件的申請執行人。28歲的小李幾年前出川務工,在某建設公司工作期間,機器履帶斷裂,導致他被工業黃油濺射,身體兩處受傷嚴重,經鑒定分別為八級、九級傷殘。
雖經仲裁調解確認,建設公司應賠償小李工資及工傷賠償款合計20萬元,但該公司在分期履行5萬元后就不再打款,小李只能來到法院立案申請執行。
后續執行過程中,法院向建筑公司發出執行通知書、報告財產令等法律文書,但被執行人一直未予以履行。經網絡系統查控,也沒能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其注冊資本也已實繳。
看過“人去樓空”的經營地,和社區當面溝通結束,確認了該公司已無經營場所和辦公設備等實體財產,執行法官知道,這已經是個“僵尸企業”了。小李只是公司的普通員工,對公司經營狀況和財務支出并不了解,因此也無法提供有效的財產線索。
傳統查控措施已然窮盡,但承辦人并未放棄對線索的挖掘。通過關聯案件檢索發現,法院在另一起民間借貸審理案件的保全中凍結了本案被執行人對成都某企業的一筆債權。
可能有錢了!執行法官立即送達相應凍結文書并進行核實調查,但該企業負責人表示保全凍結金額已超實際債權金額,沒有剩余債權金額可供本案執行了。
好不容易看到的一點希望又滅了,從現階段執行查明的結果而言,小李被拖欠的工資款和賠償款幾乎沒有被償還的可能。
救人迫在眉睫,找錢刻不容緩
正當承辦人一籌莫展之際,老李在深夜發來的短信讓他們知道,案件的執行更加急迫了。
人命關天,必須先解小李一家的“燃眉之急”!承辦人請示局領導后,立即與老李對接,開通司法救助“綠色通道”,特事特辦、從急從快,4天內將救助款項5萬元發放到位。不久后,小李搶救成功脫離生命危險的消息傳來!
等待小李消息的過程中,承辦人也沒有放松,面對客觀上的執行不能,不能只是“一救了之”,必須堅持“一執到底”。期間,建筑公司拖欠另一名員工勞動糾紛案件和建筑公司對成都某企業債權的第三方首封案件相繼進入執行階段,本著最大化便利執行原則,法院將相關案件內部交叉為同一承辦人辦理,統籌執行資源,集中攻克難題。
執行法官以執破融合思維為牽引,多次向首封債權人釋明涉民生類案件的重要性和職工債權的優先性,并將小李一家的不幸處境悉數告知,最終首封債權人同意協調出部分款項,以優先支付另外兩案。
后經承辦人多方查控、溝通,并多次赴成都現場協調,最終該企業將相應款項支付至法院執行賬戶。案款到賬后,法院優先發放9萬元至本案申請人、發放7萬元至另案勞動糾紛案件申請人,兩案基本執行完畢。
讓承辦人感動的是,兩位申請人均向法院表達了質樸的謝意,尤其是剛康復后的小李,千里迢迢從四川巴中趕到無錫,只為將錦旗交到執行法官手上。“我就是想來當面說聲感謝,感謝救了我,救了我們家的人”,這是執行當事人的心聲,也是執行工作的真正意義。
晚上九點半,海飛估摸著小李回程的時間,點開微信,想問問他是否已經平安回家。海飛不知道的是,此刻小李正在酣睡,載著他歸鄉甜夢的綠皮火車正在大巴山與巫山間緩緩穿梭。
來源:濱湖法院
編輯:趙偉
審核:朱紅金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