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 圖片來自網絡
以王耀武的性格來說,即使他不待見某人,也不會把某人得罪的太狠,更何況是像陳誠這位在蔣系部隊中深受蔣氏信任、倚重且手握大權的人物。
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當沒有觸及到王耀武根本利益的時候,王耀武自然不會與陳誠發生矛盾。可如果涉及到損害王耀武以及王耀武代表的這個集團根本利益的時候,那就兩說了。
解放戰爭時期的萊蕪戰役之后,王耀武與陳誠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沖突的根本原因是王耀武重建整74師的時候,陳誠在暗中使絆子,僅給整74師撥了兩旅6團的編制,把在南昌會戰后就編入第74軍作戰序列的第57師從74軍剝離出去了。
這就意味著,74軍的“三五”部隊變為了“二五”部隊了。
這個做法無疑是損害到了王耀武的根本利益。
難道陳誠不知道,即使在號稱蔣軍“五大主力”中,74軍的戰斗力也排在頭名嗎?
對74軍這樣一支部隊如此苛刻,真的是出于公心嗎?
很顯然,王耀武得罪陳誠了。
那么,王耀武又是如何得罪陳誠的呢?
這還得從萊蕪戰役說起。
早在抗戰中后期,蔣氏和陳誠就在謀劃著如何在抗戰勝利后把黃埔系部隊中的“山頭”給掃平了。
至于那些地方實力派們,除桂系外,在抗戰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外患雖除,可內憂又來了。
若不把蔣系嫡系中的“山頭”平掉,將來還會出現山頭林立的局面,所區別者是由外及內了。
這個問題若不及早解決,很有可能會出現新軍閥。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辦法有二:一不讓這些“山頭”掌握地盤,二不讓這些“山頭”掌握基本部隊。
沒有了地盤兒、沒有了基本部隊,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在抗戰勝利后,王耀武被派到山東擔任第2綏靖區司令官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幕。
由于山東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山東解放區和山野的實力也很強,王耀武就想把他的基本部隊整74師和整83師調過去。
可卻遭到了蔣氏的拒絕。
蔣氏的理由是整74師要拱衛南京,整83師警備上海與京滬線。
見要求未能得到滿足,王耀武退而求其次,表示可以調18軍和新6軍到山東去。
可同樣被蔣氏拒絕。
拒絕的理由是18軍要守備武漢,新6軍要支援東北。
連續兩次被拒絕,王耀武不敢說話了,因為蔣氏話里話外已經流露出王耀武想要當新軍閥的意思。
就這樣,王耀武只好帶著73軍到山東去了。
1947年2月,萊蕪戰役爆發。
由于之前華野主動放棄臨沂,讓蔣氏和陳誠判斷華野已經損失慘重,不堪再戰。
陳誠更是放了個“大衛星”,說殲滅華野主力18個旅。
華野一共才有多少個旅?若被殲18個旅,那真是損失慘重了。
蔣氏聽到戰報,又見到了空中偵查情報,就認為華野現正在黃河渡口搭設浮橋的目的,就是要渡黃河北竄,于是就命令王耀武從第2綏區抽調兩個軍加一個師的兵力迅速南下,準備與南線的部隊圍殲華野于黃河南岸。
其實,蔣氏和陳誠看到和見到的都是假象。
一是華野從臨沂撤退,并不是因招架不住而倉皇逃跑,而是故意放棄。
二是,在蔣軍正面展開與南線蔣軍作戰的并非華野主力,僅是華野3縱和2縱以及附屬部隊18個團的兵力。
在運河上架橋,造成一幅向運河以西撤退的僅是地方武裝一部。
圖片來自網絡
這些假象能迷惑住蔣氏和陳誠,卻并沒瞞過王耀武。
如果真如陳誠所說殲滅了華野18個旅,那就意味著華野折損了至少2個縱隊的兵力。
可從他得到的情報來看,整個戰場上,別說殲滅華野縱隊級別的部隊了,就連一個整師都沒有殲滅過。這是其一。
這個數字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二是,華野要打大仗,必定有大批支前人員跟隨。他從空軍得到的情報是,有大批的支前民工向萊蕪一線而來。
這些跡象都表明,很有可能在萊蕪一線,華野要有大動作。
可陳誠此時已經昏了頭了,他已經被前線將領報過來的數字迷住了眼睛。
見王耀武一再提出建議,認為他的部署是冒險,是不可取的時候,陳誠大怒,毫不客氣的對王耀武說,
“對全國情況有所不知,速即遵照前令執行,無庸再瀆。”
如果用的是“毋庸再議”,雖然語氣不好,但也總算是一句互留體面的話。
而用了“無庸再瀆”這個詞,就是申斥了,意思就是說,你一個小地方官兒又知道啥?不要再廢話了。
被上級以這樣的態度和語氣說話,王耀武自從軍以來,還是頭一次遇到。
如果僅有陳誠的命令,王耀武還能頂一頂。可蔣氏的電話也隨之而來,不斷用電話嚴加督促。
這下子王耀武頂不住了。
若再頂下去,那就是違反軍令了。
終于,在蔣氏和陳誠的“幫忙”下,73軍和整46師在萊蕪被華野全殲。
兩個整軍的兵力被殲,王耀武又氣又怕。可讓他更害怕的還在后頭。
73軍和整46師被殲,就意味著濟南幾乎成了一座空城。若此時華野向濟南進兵,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王耀武立即命令駐守在淄博、周村、張店的部隊放棄城市,向濟南收縮。
命令剛下,蔣氏就來了,目的是要檢討萊蕪戰事。
所謂檢討萊蕪戰事,其實就是來找王耀武麻煩的。
可此時此刻,王耀武又能怎么樣呢?
難道能把戰敗的責任推到蔣氏和陳誠身上嗎?
無奈,王耀武也只好自請處分。
可在座有一人不干了。
這個人就是第2綏靖區參謀長羅幸理。
在萊蕪戰役期間,羅幸理曾赴南京向蔣氏匯報軍情,其實就是在闡述北線李仙洲部不能南下的原因。
可沒被蔣氏接受。
見自己的老長官又要違心自請處分,羅幸理坐不住了,他在會議現場大膽陳述了在戰前曾經兩次向陳誠提請改變出兵新泰、萊蕪的建議卻未被采納,反而受到申斥的情況。
這下子輪到蔣氏坐不住了,他問跟隨而來的參謀次長劉斐是否確有其事。
劉斐坦承確實有,他也不同意陳誠的計劃。可陳誠堅持,這才打成了這個樣子。
聽完之后,蔣氏憤憤地說了一聲“辭修胡鬧!”
從此之后,王耀武與陳誠結緣。
陳誠 圖片來自網絡
1947年5月,又一件讓王耀武感到既痛心又羞愧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整74師在孟良崮被全殲。
如果說整74師被全殲,會讓王耀武感到痛心這很正常,可又如何讓他羞愧了呢?
這是因為,見死不救的竟然也是同屬于他部下的整83師。
王耀武的基本部隊只有整74師、73軍和整83師。
可連打了兩仗,整74師和73軍被全殲,整83師也折損了將近一個旅,他的勢力一下子去掉了三分之二還多。
王耀武認為,這樣下去不行,一定要重建整74師。
于是,王耀武派親信吳鳶赴南京,拿著他寫給蔣氏的信,會同軍務局長俞濟時一同面見蔣氏,并舉薦邱維達繼任師長。
作為繼任師長人選,邱維達無疑是合格的。
在74軍的軍官中,向有“張勇邱智”之說,二人在74軍齊名。
可要重建整74師,光有軍官是不夠的,士兵從哪里來呢?
用于重建的兵還真有。
在1946年整編時,第74軍共有9個建制團,5個補充團,共計14個團兵力。
整編后,只剩下了3旅6團,兵力減少了一半兒以上。
這個現象并不僅存在于整74師中,因為這種編制是蔣軍在和平時期部隊的編制,而非戰時編制。
客觀地說,蔣軍按這種編制整編是錯誤的。因為若1旅3團,在作戰時,一個團負責正面,另一個團可以采用迂回、穿插等戰術,另一個團則作為預備隊。
就像一個凳子有三條腿兒才穩當,如果只有兩條腿,是會失衡的。
這一現象在龍縫戰役后,整11師11旅旅長楊伯濤就曾經抱怨過。
一直到了1947年末1948年初的時候,這一現象才得以改變,在一些主力部隊中恢復了1旅3團制。
王耀武重建整74師時,兵源來自四個部分。
一是在南京三個補充團、二是從孟良崮戰場逃回來的逃兵、三是傷愈歸來的士兵、四是從廣東調來的一個航警旅。
王耀武把這次四部分兵力編成了第51旅和第58旅。
可讓王耀武沒想到的是,在這次整編中,陳誠竟然把第57旅,即原來的“虎賁”第57師的番號兒給抹掉了,只給了整74師兩旅6團的編制。
王耀武仍在,第51旅的番號自然不能抹掉。
俞濟時當著軍務局長,第58旅的番號也得保留。
只有第57旅,在根子上并不屬于嫡系,而是北洋軍余部。幾任師長施中誠、余程萬都是不得意的人。即便把番號給抹了,相信這兩個人也說不出什么來。
王耀武是多聰明的一個人?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頓時就明白了,這是在萊蕪戰役后把陳誠得罪狠了。
如果換成其他事情,王耀武或許不會與陳誠硬碰硬到底,可這事牽扯到王耀武的根本利益,他又豈會松口?
不是說沒有兵員無法恢復第57旅的番號嗎?那我就自己想辦法。
于是,王耀武把在青島的警備第2、第3旅全部投入進去,終于把57旅編成了。
可即使如此,雖然在名義上第57旅在整74師的編制內,但卻不在作戰序列內,一直駐扎在青島。
圖片來自網絡
1948年1月,第57旅劃歸整2師。
1948年4月,又劃入重建的整32師建制。直到1948年8月,才由青島空運濟南,然后在濟南戰役中再次被全殲。
1948年8月以后,蔣軍恢復軍、師編制。可恢復的第74軍仍然還是下轄第51師和第58師,第57師的番號不僅沒有交給第74軍,反而給了名不見經傳的第45軍。
這一下子,74軍軍長邱維達不干了。他給蔣氏上書力陳己見。
這段話的核心內容是:
其一、孟良崮戰役后,重建的第57旅本應屬于整74師的編制,是被調到第2綏靖區,然后在濟南被全殲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第57旅,即師改軍后的第57師番號應該是第74軍的。
其二,第74軍所屬的第2兵團各軍都是3師9團制,只有第74軍是2師6團制,想請蔣氏把第57師撥至第74軍作戰序列內。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整74師在由師改軍后,給的編制才是2師6團,待遇甚至都不如由湘軍收編過來的第70軍,70軍還3師9團呢。
看到了邱維達的報告,蔣氏照準。
可照準有什么用呢?
一直到了第74軍在陳官莊覆滅,始終也是一個2師6團的“二五”部隊。
如果按照蔣系部隊等級的劃分,昔日的“五大主力”頭名第74軍,在1948年8月之后,已經淪落為一個乙種軍了。
如果說在孟良崮戰役后,王耀武始終沒能把第57旅納入到整74師的作戰序列內,是由于陳誠從中作梗的話,那么,第57旅在濟南戰役再次被全殲又再次重建的時候仍然沒能編入第74軍,這其中的原委就很耐人尋味了。
當時,陳誠已因在東北戰場接連失利被蔣氏免去了參謀總長之職,似乎不應在區區一個師的問題上,繼續為難邱維達。
如果排除陳誠從中作梗的因素,那么就只有一種解釋了,那就是在濟南戰役后,王耀武被俘,已經完全失去了在蔣軍內部的影響力。
過去,王耀武雖然人緣兒不差,但在蔣軍將領中,對其羨慕嫉妒恨的人并不少見。
現在,王耀武落難了,對其落井下石者,應該不乏其人。
第74軍所在的淮海戰場上,說了算的是杜聿明系,而把第57師納入編制的第45軍軍長趙霞,那可是新6軍系統內的人。這件事雖然不見得是杜聿明做的,但邱清泉逃脫不了干系。
而蔣氏在其中施加的影響更小不了,因為第57師之所以調到與74軍毫無關系的第45軍去,還是他下的手令。
1948年9月27日,蔣氏大筆一揮,把第57師撥給了趙霞的45軍。
至于為什么?
難道把第57師撥到第45軍,還辱沒了昔日的“虎賁”師不成?
難道淮海前線戰事重要,衛戍南京就不重要了嗎?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