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古戰場街亭
前言
街亭三國時期著名的古戰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中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卻因為愛將馬謖的失職,導致街亭失守于魏軍之手,最終也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至于這個地方到底有多重要?對于當時的魏蜀雙方有著怎樣的戰略意義?魏蜀雙方在這里展開了怎樣的爭奪?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有過詳細的敘述,在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討的話題就是,街亭如此重要,諸葛亮為何要派馬謖去鎮守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細述:
街亭的關鍵人物--馬謖
亮與馬謖的關系
馬謖字幼常,荊州名士馬良的弟弟,馬氏一族共有五兄弟,分別馬家老大字孟常、老二字仲常、老三字叔常。而馬良和馬謖分別排行老四老五,所以分別稱為季常和幼常。馬氏五兄弟都是有才之人,并在當地有著一定的名望,因此被稱之為“馬氏五常”。
公元208年赤壁大戰以后,漢皇后裔劉備統領荊州,馬謖的哥哥馬良因為才氣過人,被劉備征召為荊州從事,曾經奉命出使東吳,受到了東吳之主孫權的盛情款待,給孫劉聯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可以說馬氏一族是劉備統領荊州最大的支持者。
馬謖之兄馬良
因為他過人的才華,所以與諸葛亮私交甚好,當諸葛亮隨劉備入川以后,馬良與諸葛亮還經常有書信來往,并且相互都以兄弟相稱,當蜀國建立以后馬良被任命為侍中(專門服侍與皇帝,規皇帝直接指揮)。公元221年馬良跟隨劉備出戰東吳,但在夷陵大戰中遇難。
而馬良的弟弟馬謖也常年跟隨在諸葛亮的身邊,接受著諸葛亮的教誨,馬謖也是自幼聰慧才氣過人并且好論軍事,經常與諸葛亮暢談通宵。他的聰明和睿智也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和器重,每當諸葛亮遇到軍事大事一籌莫展的時候就會向他垂詢,而馬謖也會在這個時候點醒諸葛亮。
諸葛亮與馬謖
所以諸葛亮打心底是非常看好馬謖的,久而久之就已經把馬謖當作了未來的接班人進行培養。常言道長兄如父,介于諸葛亮與馬良以兄弟相稱的關系,與馬謖的之間更是亦師亦友形同父子。為了培養馬謖,諸葛亮也給過他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馬謖也不負諸葛亮的期望,都出色地完成了。
馬謖的才能
人盡皆知的諸葛亮,一生才華橫溢智慧過人,千百年以來也一直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然而能夠被他看中的人,其才華和謀略也自然非比尋常。可以說馬謖能夠被諸葛亮看上也更是非同一般。對于馬謖的才能諸葛亮可能是從以下這幾件事情當中看出來的:
赤壁大戰油畫
第一件事就是發生在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與馬謖在軍營中對談,諸葛亮要馬謖從遠在三江口的廝殺聲中,判斷交戰雙方的勝負情況。馬謖果然見識不凡,輕輕松松就道出了交戰雙方的戰況,還道出了諸葛亮此時此刻的心情,的確言之有理,也正是從這是起,馬謖才成為了諸葛亮特別賞識的人。
第二件事大概發生在公元223年的樣子,此時夷陵大戰后,劉備剛剛去世不久。魏主曹丕在司馬懿的建議之下,決定分派五路大軍伐蜀,這五路大軍中,最棘手的一路就是東吳孫權。然而為了穩住東吳,諸葛亮決定派馬謖出使東吳勸說孫權,馬謖也謹遵諸葛亮的囑托來到東吳。恰巧的是此時曹魏也派出使臣來到東吳,勸說孫權出兵伐蜀。然而此時馬謖面對吳主孫權,馬謖顯著一副大氣凌然的樣子,不卑不亢大大方方的說出了東吳伐蜀的利害關系,最終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孫權,為了讓東吳表示誠意,硬是讓孫權將魏使當場烹殺。可以看出諸葛亮派馬謖出使東吳,也算是給他一次表現的機會。然而馬謖也不負重托完成了使命,使蜀漢消除了來自東吳的威脅。
馬謖出使東吳
第三件事是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時候。諸葛亮臨行之前再次找到馬謖,與他討論如何平定南中的事宜,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方針,以達到收復南中穩定人心的目的。果然馬謖的戰略設想正好與諸葛亮相同,可謂是心心相惜。諸葛亮采用這一計策,七擒孟獲平定了南中,為后來的北伐穩定后方。
無論是從謀略還是政治方面來看,馬謖似乎是諸葛亮未來不可替代的接班人。自蜀漢政權建立以來,幾乎一直處在連連征戰的狀態當中,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戰死的戰死,病死的病死。蜀漢到了后期已經逐步走向了人才凋零秋黃不接的窘境。諸葛亮也一天天在老去,他不得不為蜀漢的未來著想,所以無論是在平時的治國當中還是征戰當中,他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
諸葛亮劇照
通過多年的交往馬謖的人品和才能,都已經得到了諸葛亮的充分肯定,諸葛亮也特別希望馬謖以后能夠堪當大任,所以每次征戰都會將馬謖帶在身邊,目的就是希望他不僅能文還要能武。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也是出于對馬謖的充分信任,所以才斗膽讓他去鎮守街亭。也是希望他通過這次實踐來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然而讓誰也沒想到的是,諸葛亮最信任的人,卻成了他這一生中最遺憾的事。離開諸葛亮的馬謖就猶如脫韁的野馬,求功心切給予表現,所以才弄巧成拙最終功虧一簣,街亭也最終成了馬謖的葬身之地。
街亭古戰場遺址
無人可用
諸葛亮是多么希望馬謖能夠從這次守城之戰中,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信,也是希望他能夠從這次的戰役中真正地成為獨當一面的領軍人物。諸葛亮對馬謖寄予厚望,馬謖卻因為年少輕狂大失所望。在筆者看來諸葛亮無論是于公還是于私,用馬謖守街亭都沒有錯。
當時在蜀軍將領當中,幾乎無人可以用來守街亭,有人說用趙云。如果用趙云守一個小小的街亭幾乎有些大材小用,因為趙云此時被諸葛亮當作佯攻部隊,和鄧芝一起率領兩萬蜀軍佯攻長安。因為趙云作為劉備欽點的五虎上將之一,去佯攻長安一定會給魏軍以錯覺,魏軍一定會認為趙云就是蜀軍主力,所以說用趙云牽制住魏軍主力是最合適不過了。而趙云所率領的兩萬人馬,要面對的是曹真所率領的具有十萬之多的魏軍主力,他的壓力不比馬謖守一個街亭壓力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除了趙云和鄧芝這兩位將領外,蜀軍當中還有魏延和吳懿兩位將領,他們都是久經戰場身經百戰的大將,按說守一個街亭也沒問題。但是這二人也有著更為艱巨的任務。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說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是要控制隴右掐斷西涼與關中的聯系,以達到吞并整個隴右一帶的目的。而此時魏延和吳懿也正率領著兩萬人馬攻打隴右。由于隴右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所以魏延等人的擔子也是不輕。
而諸葛亮此時也正率領蜀軍主力攻打祁山,而軍中只剩下剛剛投降過來的姜維,和還有被劉備欽點的牙門將軍王平。因為姜維的特殊身份,所以此時諸葛亮還不敢完全信任于他,所以也不敢把這么險要的地方交給姜維來鎮守。而王平也是劉備在打漢中的時候從曹營投奔過來的降將,再加上王平沒有任何文化大字不識,一時間之內沒有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和信任,所以沒能委以重任。所以思前想后也只有馬謖才是諸葛亮最放心的人。
趙云劇照
因為與其他將領所承擔的任務相比,守街亭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因為諸葛亮不需要他進攻只需要堅守就可以了。守住了這里就可以保證其他幾路人馬攻擊順利。但是馬謖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害了自己更是害了整個蜀軍。
誰能守街亭
看到這里讓我們不得不在想,街亭如此重要,到底誰才是鎮守街亭的最佳人選呢?縱觀全局小編認為只有王平才是最適合的人選,王平被認命的是牙門將軍,一直擔任的是防守任務,諸葛亮也知道王平生性謹慎,雖然他大字不識,但是也是久經沙場能征善戰之人,其軍事才能更是不容小覷。如果諸葛亮此時能讓王平做主將,那么情況也就大不一樣。當馬謖兵敗以后從王平的行動當中就能看出,王平的確是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
王平劇照
王平也正是在此次戰役中的表現,才得到諸葛亮的完全信任,往后的戰役中,諸葛亮也都以王平和魏延為主力,出戰魏軍,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主力圍攻祁山,諸葛亮讓王平駐守南圍。司馬懿率領大軍進攻諸葛亮,司馬懿命張郃進攻王平,王平堅守不出使得張郃久攻不最終無功而返。
公元234年,王平升被任命為后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并兼任漢中太守。諸葛亮去世后,蜀漢的北部防線漢中全部由王平在鎮守,這才使得蜀國在維持了一定時間的安穩。
王平劇照
又到公元244年,魏國大將曹爽率領十萬大軍由駱谷道進攻漢中,當時駐守漢中的只有王平所統轄的三萬蜀軍,實力無法與魏軍對抗,終將都力勸他放棄陽平關之地,退守其他地方,等待援兵到來再將其奪回來。但是王平認為陽平關失守,漢中就非常危險,一旦落入魏軍手中很難再收回了,所以力排眾議堅持要死守關隘,所以才率領部將奮力阻擋住了魏軍的進攻。
所以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如果諸葛亮能夠更加理智一點,讓王平來擔任街亭主將,那也不會出現后面的意想不到的結局。諸葛亮的北伐大業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可以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只是當時的人們都沒有真正看清楚馬謖的優缺點,如果魏蜀雙方的對壘,看做是一盤象棋,那么馬謖也就只能充當一個士,但諸葛亮卻偏偏要把他當做一個車來用,諸葛亮最終還是被自己的感性所誤導,最終悔恨不已!
三國之典故《失街亭》
各位看官,對于街亭之戰的來龍去脈,前后兩篇文章加起來就到此為止了,大家還有什么看法?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一起學習和探討,要想看更多精彩的歷史故事請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