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建興十二年(234年),五丈原秋風蕭瑟,蜀漢丞相諸葛亮油盡燈枯。臨終前,他喚來馬岱密囑:“魏延必反,除之!”
數月后,魏延頭顱高懸漢中城門,這位曾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終究被扣上“反骨”之名,含恨而終。
反觀同為降將的姜維、王平,一個接過諸葛衣缽,成為北伐支柱;一個穩守漢中,屢建奇功。
三人雖皆為降將,命運卻天差地別。為何諸葛亮獨對魏延心生忌憚?這背后,暗藏著一場關乎“忠誠”與“野心”的生死博弈。
降將三杰:同途殊歸的起點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取長沙,一驍勇小將提刀斬韓玄救黃忠,獻城投降。
此人正是魏延。諸葛亮初見便厲喝:“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此不義之人!”若非劉備力保,魏延早已人頭落地。
反觀王平與姜維,投降卻是另一番光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曹魏副將王平因遭徐晃誣陷,一怒之下率部投蜀;而姜維更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被天水太守馬遵猜忌,走投無路歸降。
二人皆非主動賣主,反倒有幾分“良禽擇木”的悲壯。
諸葛亮對降將的評判,大抵首看“忠義底色”。魏延的主動獻城,在他眼中無異于“投機”;而王平、姜維的被迫歸順,反成了“棄暗投明”。
這一印象,早已為三人命運埋下伏筆。
子午谷奇謀:野心與謹慎的生死對決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獨掌大權。沒了劉備居中調和,他與魏延的矛盾徹底爆發。
首次北伐,魏延獻上“子午谷奇謀”:自率五千精兵突襲長安,與諸葛亮主力合圍曹魏。此計若成,中原震動,漢室可興!然而諸葛亮斷然拒絕:“此懸危之計,安能必勝?”
街亭失守后,魏延憤然譏諷:“若用我計,長安早入囊中!”此言一出,諸葛亮眉頭緊鎖。
他并非不知魏延之才,卻更忌憚其“不受控”的桀驁——一個敢質疑丞相決策的將領,與腦后“反骨”何異?
反觀姜維,歸降時不過一介郡吏,諸葛亮卻視若珍寶,稱其“敏于軍事,深解兵意”。姜維的謙恭與魏延的狂傲,恰似鏡面兩端:前者如白紙任諸葛揮毫,后者如烈馬難馴。
街亭之殤:信任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失街亭,蜀軍潰退。此戰本可成為魏延正名的機會——他屢次請戰守關,諸葛亮卻寧用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
《三國演義》寫盡諸葛無奈:“吾非不知汝勇,恐汝有失。”此言看似體恤,實為不信任的托辭。而王平在街亭的沉穩表現(苦諫馬謖、列陣斷后),更讓諸葛亮確信:降將可用,但需“聽話”。
至此,魏延的處境愈發尷尬。北伐會議上,他高聲主戰;慶功宴上,他冷笑不語。諸葛亮冷眼旁觀,心中已下論斷:“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反骨真相:劉備遺策與諸葛心魔
魏延之死,實為蜀漢兩大領袖理念的沖突。
劉備在世時,對魏延極其器重:取漢中后,力排眾議任其為太守,直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份豪氣,正是劉備所愛。
而諸葛亮奉行“法家治軍”,容不得半點僭越。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本質與諸葛亮的“步步為營”完全相悖,更暗含對丞相權威的挑戰。加之魏延早年“弒主獻城”的黑歷史,諸葛亮終于認定:此人不除,必成禍患!
結語:忠誠與野心的時代困局
魏延死后,蜀漢再無“奇謀”,姜維的九伐中原亦成強弩之末。千年后再看這段公案,與其說諸葛亮忌憚“反骨”,不如說他畏懼“失控”。
王平謹小慎微,姜維知恩圖報,皆在諸葛掌控之中;唯獨魏延,如一把鋒芒畢露的利劍,既想殺敵,亦可能傷己。
亂世之中,忠誠的標準本就模糊——若劉備多活十年,魏延是否會成為第二個韓信?沒人知曉。
唯有五丈原的秋風中,那三句“誰敢殺我”的悲鳴,至今回蕩。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在你看來,諸葛亮殺魏延,是未雨綢繆,還是自毀長城?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